原标题:茶光共生,绿电赋能!思茅光伏茶园的双赢密码,藏着绿色发展的答案
当光伏板在普洱茶山铺就一片“深蓝海”,当茶树在板下孕育出更鲜爽的滋味,一场“绿电+绿叶”的双向奔赴,正在普洱思茅区书写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篇章。作为西南地区首个单板布设的60兆瓦茶光互补项目,这里的光,既转化成了清洁电力,也滋养着每一片茶叶,更照亮了高原特色农业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单板布设的“智能电站” 不止于发电
在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1300亩光伏茶园顺着喀斯特地貌缓缓铺展。作为全国首个单板布设的农光互补项目,这里的每一块光伏板都藏着“科技巧思”:2.5米高的支架、8米宽的行间距,南北单排布置的设计,既保证了茶树生长所需的散射光,又为茶农采茶、管理茶树预留了充足空间。“传统光伏项目容易遮挡作物,我们听取了村民的建议和需求,通过精准测算光照角度,因地制宜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调整,让光伏板的布设既能保证茶树通风透光,又便于茶农采茶作业,让板上发电与板下种植互不打扰。”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普洱项目公司副总经理高红盈介绍,这套立体种植系统,让光伏板从“发电设备”同步化身“农业设施”。



南屏西光伏项目于2023年8月15日开工建设,同步建设一座220千伏升压站,工程总投资3.6亿元,是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单板布设,普洱市当地首批并网发电的“茶光互补”项目。2023年12月31日并网发电以来,年均发电量1.1亿千瓦时,能满足2.2万户家庭用电。与此同时,光伏板化身“微气候调节器”,通过降低30%至40%的风速、减少水分蒸发,使茶园土壤湿度提升,为茶树打造了稳定的生长环境。这套创新技术,不仅让思茅光伏茶园成为全国“茶光互补”技术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更吸引了贵州等省市,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前来“取经”。

板下藏着的“微气候” 酝酿更鲜爽的滋味
“光伏板下种出的茶,颜色更绿,芽头更饱满,喝起来更鲜甜!”有着20多年种茶和茶叶初加工经验,也是整碗村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的李旭东,捧着刚采摘的鲜叶满脸欣喜。
“一开始大家都担心,装上光伏板,会不会影响茶树的生长。我们就组织村小组干部和部分群众出去考察学习,并在我家的地块实施项目做试点,然后让群众去看,大家看到效果后,才跟着安装。”李旭东指着身后的茶园说:“这片茶地的茶树原本已经开花结果了,还带病发黄,装了光伏板以后,逐渐返绿,芽尖也更饱满,非常显毫,采摘的茶叶拿到加工厂里去卖,价格每公斤涨了三到五块,老百姓实现了又拿租金又卖茶叶的双丰收,现在要求我们再做第二期,把这个光伏项目铺开,来给茶园提质增效。”

数据不会说谎:经专业检测,光伏板下的茶树叶绿素相对含量提升4%至20%,氮代谢更旺盛,茶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显著增加,这让茶叶口感更鲜爽。
秘诀就藏在光伏板营造的“微气候”里。思茅地处普洱茶核心产区,1200至1500米的海拔、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本就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植物喜光进行光合作用,但是长时间强烈的直射光照反而会导致茶叶嫩芽的质量下降。而光伏板的遮挡,恰好减少了直射光对茶树的刺激,让茶树接收到更多温和的散射光,促进了茶叶中叶绿素含量的上升。

“以前旱季茶叶长得慢,产量不高;雨季又长得猛,一下子采不完。现在有了光伏板调节温湿度,板内茶叶生长周期比板外的延长了7至10天,茶农可以分批次采完太阳直射的茶叶区域后,再采光伏板下的茶叶,亩产鲜叶也能增加100多公斤。”李旭东说,从“看天吃饭”到“靠科技稳产”,光伏茶园让传统普洱茶迎来了品质与产量的双重提升。


一地双收的协奏曲 绿电与绿叶共护家园
“板上发电,板下种茶,一亩地能赚两份钱,还能保护环境!”这是思茅光伏茶园最生动的写照。作为西南地区首个“茶光共生”项目,这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南屏西光伏项目于2023年12月31日并网发电以来,年均发电1.1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3.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66万吨,成效堪比新增8000亩森林;在喀斯特地貌区创新采用“光伏+植被固坡”技术,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让山地生态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令人惊叹:项目区有普洱茶树约80万株,通过“一地两用”,单位面积综合产值从原来单纯种茶的1.2万元,跃升至3.05万元。“以前这片坡地只能种茶,收入单一还怕旱涝。现在既收租金,又能采茶挣钱,土地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了。”李旭东的感慨,道出了“绿电+绿叶”的生态密码——发展新能源不是牺牲农业,而是让农业更可持续;保护生态不是放弃发展,而是让发展更有质量。

阳光收入 照亮200余户茶农的致富路
“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产品销售得现金的多元收益模式,让茶农的日子和茶水一样回甜!”冬日里,茶农王文娅和小姐妹依旧在茶园里忙碌。她给我们算了一笔“增收账”:家里10亩茶地流转给项目,一年有4000元的租金,茶叶产量或者价格不好的时候,生活也不愁;土地租出的是茶树上方的空间,不影响茶农应季在茶树间套种玉米、大豆等作物;每年4至6月是采茶的空闲期,有了光伏板的遮阳和挡雨调节,茶叶持续生长,产量从往年的每亩200至300公斤提升到了400多公斤,收入明显提升;由于光照和温度的改善,茶叶芽尖饱满肥壮,颜色更绿,茶叶的外观更好,每公斤鲜叶能多卖3至5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茶农的日子越过越甜。



这笔“阳光收入”,惠及了整碗村10个村民小组、200余户农户。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还给付整碗村集体青苗补偿,由村集体和茶农共同核实、商议每棵茶树损毁的补偿标准,剩余的资金用于修整生产道路等公益项目,助力茶园升级。更值得期待的是,依托光伏茶园打造的茶文化体验和“光伏茶叶”特色产品的打造,将为当地带来更多旅游收入。光伏茶园不仅富了口袋,更聚了人心,让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模式升级 思茅的绿色畅想不止于此
3.6亿元投资,换来的不仅是3.05万元的亩均产值,更是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之路。作为普洱市首批并网的“茶光互补”项目,思茅光伏茶园的成功,为高原特色农业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提供了“思茅方案”。
“光伏+”模式不仅带来了直接的发电收益和土地租金,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思茅区正积极探索利用光伏电能进行茶叶、咖啡的绿色低碳加工,打造“绿电”认证农产品,提升品牌附加值。据了解,目前全区已投产集中式光伏项目5个,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累计完成投资22.97亿元,年均发电量6.71亿千瓦时,累计实现产值约11.7亿元。5个光伏项目年均共节约标准煤约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52.87万吨。
“下一步,我们要让光伏茶园‘活’起来、‘火’起来!”思茅区发改局副局长张涛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光伏+茶加工+品牌营销”全链条模式,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开发“光伏茶叶”特色产品,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农户收益。同时,将总结项目经验,在更多适宜区域推广“茶光共生”模式,使光伏板下的茶山真正成为照亮思茅区乡村振兴与低碳发展的绿色沃土。


空间共享、价值共创、生态共融,思茅光伏茶园的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这里有科技赋能的创新活力,有生态优先的发展智慧,更有民生为本的温暖底色。当阳光转化为电能,当电能滋养出好茶,当好茶撑起乡村振兴的希望,思茅正在用“茶光共生”的密码,书写属于滇南大地的绿色未来——而这,正是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罗嘉 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