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澜沧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同心筑梦聚合力 荣光永续谱新篇
澜沧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入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全过程,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整合红色资源、深化军地融合、优化服务保障、培育先进典型等举措,实现退役军人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日常学习重点,通过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增强干部职工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中,系统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邀请专家学者讲授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政策法规,引导退役军人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目前,已为97名退役士兵提供适应性培训3次,开展相关专题授课3场。

整合红色资源,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联合相关部门系统梳理革命英烈事迹,编纂出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英烈及纪念设施典》。加强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的保护修缮与管理,将其打造为各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常态化开展“清明祭英烈”“红色故事进校园”等活动,动员各族退役军人、中小学生参与红色研学实践,在缅怀先烈中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今年以来,组织烈士陵园祭扫活动32场,参与人数达2900余人。

深化军地融合,厚植民族团结情谊
充分发挥双拥工作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落实军地“双清单”机制,协调解决部队实际困难9项。积极拓展社会化拥军路径,与18家拥军单位、企业及军人驿站签订合作协议,推动落实优待证免费乘车、创业贷款支持等政策,惠及各族退役军人。围绕“八一”、国庆等重要节点,组织形式多样的军民联欢、“城联共建”等双拥活动8场次,增进军地、军民及各民族间情感交融。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平台,鼓励支持各族退役军人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在促进发展中成为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力量。

优化服务保障,维护退役军人权益
坚持以服务各族退役军人为中心,持续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将铸牢意识的要求细化为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利用春节、“八一”及民族节庆时机,深入驻澜军警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困难退役军人家中开展慰问,发放慰问品及慰问金50余万元。全面落实“军人优先”政策,在公共交通、医疗就诊等场所设置专属通道,营造尊重尊崇氛围。常态化开展尊崇礼遇、关爱帮扶、走访慰问活动,建立困难退役军人台账,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加强服务中心(站)建设,推动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切实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

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积极发掘在基层治理、创业创新、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各族退役军人先进典型,加大“兵支书”“兵委员”培养使用力度,鼓励他们在基层一线发挥“领头雁”作用。深入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双拥人物”“最美军嫂”等推荐宣传活动,1人获评普洱市相应荣誉称号。组建“老兵宣讲团”,组织立功老兵、创业先锋等走进机关、学校、社区开展主题宣讲9场,参与2600余人,分享奋斗经历和军民团结、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故事,营造“崇尚英雄、学习榜样、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鲍玉俨 石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