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3年、162人、95.3万亩,宁洱“护林天团”让林海焕新生
在宁洱的群山之间,95.3万亩天然林如翡翠般铺展。守护这片林海的,是一支仅162人的队伍——10名普洱市卫国林业局驻宁洱天保办职工与152名生态护林员。从2002年宁洱县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到如今的森林资源保护修复工程推进,他们以“少而精”的坚守,在23年间书写了生态向好、民生受益的动人篇章,解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密码”。
清晨7点,晨雾还未散尽,39岁的生态护林员杨林华已踏入了宁洱镇的茫茫林海。他负责的4000多亩管护区,面积相当于500多个标准足球场,每天要先骑摩托车穿梭山间小道,再徒步攀爬十多公里山路,才能完成对重点区域的巡查。
“以前管护这么大片林子,全靠两条腿跑,遇到偷砍树的、放牛的、进山采药的,有时候根本顾不过来。”宁洱镇民安村天保管护员杨林华说,现在不一样了,手机里的联动管理系统能定位我的巡护轨迹,遇到异常情况拍张照片就能上报。去年火险期我发现有人在林地里烧荒,刚上报十几分钟,林业站扑火队就赶到了。虽然管护面积没减,但科技让“一个人管一片山”变得更有底气。
杨林华的巡护体验,正是宁洱天然林管护模式升级的缩影。在宁洱天保办的监控中心,生态林业员管护系统实时显示着全县95.3万亩林海的管护人员巡护图——坐标点代表护林员的实时位置,绿色线条代表巡护路线。还有分布在林区关键节点的红外相机、森林防火摄像头传来的画面,能清晰捕捉到野生动物活动、林区火情苗头。科技赋能下的“天空地”一体化管护体系,是实现高效管护的关键。
“我们天保办加上护林员总共才162人,要管95.3万亩林子,平均每个人要负责近6000亩。要是靠传统方式,根本不可能实现全面管护。”普洱市卫国林业局驻宁洱森保办副主任章宝全表示,从2020年接入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后,通过“线上监控+线下巡护”的模式,把管护效率提升了3倍多。现在护林员出勤率稳定在98%以上,巡护覆盖率达100%,23年来没发生过一起重大森林火灾,也没出现过大规模盗伐现象。
生态向好的变化,藏在一组组实打实的数据里:2023年,宁洱县天然林蓄积量比2000年增长42%,林分质量达到近30年来最好水平。更直观的改变,是“生态精灵”的频频现身——近几年,工作人员先后在不同区域发现了椰子狸、普通鵟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活动痕迹,水晶兰、珍稀蕨类等保护植物的分布范围也扩大了近20%。林间的鸟鸣更清脆了,溪水流淌更欢快了,曾经的寂静山林,如今满是生机。这些喜人的变化,离不开一群人的长期坚守。
“我参加天保工作23年了,一开始的时候,交通不便,信息落后,加上村民不理解、不支持,管护方式传统,效果不是很理想。”作为全程参与宁洱天保工作的“老兵”,普洱市卫国林业局驻宁洱森保办职工于爱萍,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份生态成果背后的不易。于爱萍说,通过多年不断的摸索、改进、提高,现在我们的天然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升。接下来,将紧跟宁洱县生态保护脚步,实现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护家乡的青山绿水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生态改善的红利,正悄悄惠及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郁郁葱葱的山林,不仅让雨季塌方的隐患少了,更催生出不少“生态饭碗”:有人靠采摘林间的野生菌增收,每年菌子季能有好几万元收入;有人依托优质生态环境发展蜜蜂养殖,纯天然的蜂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还有的群众借着青山绿水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带动了农家乐、土特产销售。
23年、162人、95.3万亩,这支“精干队伍”用科技作笔、坚守为墨,在群山间写下生态答卷。他们证明,生态保护只要把每一份力都用在实处,把每一步路都走在林间,绿水青山就会永远鲜活,这份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密码”,也将在更多土地上续写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