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线看发展丨思茅野生蔬菜:从深山“寻味”到智慧规模种植的产业跃升
昔日藏于深山、需靠“漫山遍野寻找”的野菜,如今在思茅区完成了一场华丽蜕变。凭借独特的风味与口感,野菜早已俘获众多食客的味蕾。过去需爬坡下坎、遍山寻觅,如今通过人工种植与野生抚育相结合的方式,思茅区已实现野生蔬菜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通过打造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现代化生产示范园,不仅为农户开辟了增收新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告别“靠天吃饭”,野菜迎来集约发展
一场秋雨过后,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村的田野间弥漫着泥土与蔬果的清香。放眼望去,百亩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现代化生产示范园里,连片作物长势喜人,翠绿的菜叶上缀着晶莹水珠。田垄间,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收甜菜、枸杞叶,指尖轻捻间,嫩绿野菜便悄然落入竹篮。
这片生机盎然的基地,正是思茅区告别野菜“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迈入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新阶段。以往需跋山涉水才能偶然觅得的山野美味,如今已在这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作为野菜规模化种植的“试验田”,这里集中培育了甜菜、枸杞叶、野苦瓜、红香椿、水蕨菜、臭菜、苦子果等七个主导品种,目前部分品种已陆续进入采摘期。
“通过一年的科学管理,示范园七个主导品种已相继进入采摘期并推向市场。”普洱曼昔茶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程棋介绍,从产值回馈来看,水蕨菜、枸杞叶、甜菜表现尤为突出,“每天会根据市场需求,定额采收300公斤到600公斤的野生蔬菜供应本地市场,让高原特色野生蔬菜走进百姓日常餐桌。”
在推动野菜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思茅区高度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前,示范园内的种质资源圃已收录羊蹄甲、木姜子、沙棘、余甘果、南非叶等62个思茅本地特色野菜品种。
通过收集、引试、提纯、快繁等技术,既挖掘利用野菜优良基因、筛选适宜品种,又实现“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双赢。“种质资源圃不仅是野生蔬菜的‘基因库’,更是推动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思茅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刘建培介绍。
装上“智慧大脑”,种植实现精准管控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节约人工成本,思茅区积极引入数字技术,搭建起“智慧云农”平台,为野菜种植装上了精准高效的“智慧大脑”。
走进示范园,土壤墒情监测站、作物长势监控系统、太阳能杀虫灯、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智能设施随处可见。以往需人工完成的土壤巡查、灌溉调控、虫害防治、长势巡检等工作,如今可通过智能设备自动或手机操作远程完成,大幅减少了人工投入与管理成本。这些设备实时采集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及病虫害数据,经物联网传输至云端分析处理,最终实现野菜全生长周期的精准管控。
“这是云南联通自研产品,融合了5G、互联网、AI、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普洱市分公司政企部总经理李敏介绍,平台通过采集虫情、土壤、气候、作物长势等数据,经系统沉淀分析后,不仅可为基地提供科学种植决策指导,还能在监测到土壤肥力下降或虫情异常时,及时触发补水补肥或杀虫作业,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同时,系统沉淀的种植数据将汇总成标准化生产手册,为后续带动更多农户参与野菜种植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经验。
立足“五个一”布局,产业迈向可持续发展
思茅区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现代化生产示范园的建设围绕“五个一”规划布局展开:“1园”指现代化生产示范园,“1圃”指种质资源圃,“1中心”是野生蔬菜研学中心,“1平台”是野菜种植管理智慧云农平台,而“1品牌”则是思茅区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绿色品牌。
面对野菜人工种植广阔的市场前景,思茅区以示范园为典型,总结提炼“品种引试、良种繁育及高产栽培”等野菜种植经验和技术,把野菜生产引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打造具有思茅特色的野菜品牌,让思茅野菜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国慧表示,将加大推广种植品种的力度,重点推进水蕨菜、红香椿、甜菜、枸杞四个品种的种苗培育和推广种植工作,力争三年内在全区适宜范围内推广林下、村组周边种植3000亩以上,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丰富种质资源圃的野生蔬菜品种和数量,力争在两年内使种质资源品种达到100个以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深山“漫寻”的稀罕物,到示范园规模化种植的“生态菜”,再到数字技术赋能的精准管控,思茅区正以野生蔬菜为“小切口”,书写现代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文章”。
未来,随着种质资源的持续丰富、优势品种的稳步推广、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些带着山野清香的“思茅味道”,将不仅端稳农户的“增收碗”,更能成为思茅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闪亮名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李婷 佘安吉 罗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