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西盟:秋收正当时 共绘好“丰”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 08:46:56  来源: 西盟云

  原标题:一线看发展丨西盟:秋收正当时 共绘好“丰”景

  金秋九月,西盟佤山迎来丰收季。田野间稻穗低垂、果蔬飘香,农户们抢抓农时采收,新型农机穿梭作业,邻里互助确保颗粒归仓,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片

  水稻田里的“机器革命”

  岳宋乡曼亨村木古坝组的田野上,机器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村民小四家正用新买的收割机采收双季水稻,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丰收的光泽。他家今年种了7亩水稻,收了整整40袋。小四笑着说:“以前靠人工,一亩地要忙好几天,现在机器一开,一个多小时就搞定了。”更让人欣喜的是,他这台收割机不只是自家用,还帮邻村人收割,每袋收10元工钱,成了增收的“第二产业”。

图片

  这台小小的机器,是西盟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季水稻,农民要弯腰割、晒、打、扬,一忙就是个把星期。如今,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省时省力不说,还提高了效率。“机器一响,黄金万两。”成了当地农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小四家的变化,是全县农业机械化普及的缩影。近年来,西盟县持续把粮食生产作为压舱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政策扶持到技术培训,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再到农机补贴,真正让“机器下田”成为现实,传统农业正逐步迈向现代化。

图片

  “以前是人等天,现在是机等田。”小四的话虽朴实,却道出了现代农业的真谛。

  花生地里的“亲戚经济”

  如果说水稻田里是“机器革命”,那勐梭镇勐梭村九组的花生地里,则是一场“人情经济”的生动写照。

图片

  勐梭村九组村民艾罕孟家今年种了6亩花生,亩均产值近万元。采收时节,他叫上亲戚朋友一起来帮忙,地里笑声不断,汗水与喜悦交织。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仿佛不是在劳作,而是在参加一场家庭聚会。

  “以前不知道种什么农作物收益高,看到村里有人种花生赚了钱,我们也跟着试种,没想到收益这么好。”艾罕孟说。

图片

  这种“亲戚帮亲戚、乡亲带乡亲”的模式,是西盟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景。通过“示范种植+邻里带动”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特色农业之路,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逐年提升。

  玉米架上的“金色丰年”

  走进新厂镇窝羊村三组岩沙家的院子,屋檐下挂满了金黄的玉米,像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今年他家种了6亩玉米,收了15袋,约750公斤。

  “玉米是我们家的‘稳当粮’,平时喂鸡、养猪都靠它,多余的还能卖点钱。”岩沙一边翻晒玉米一边说道。

图片

  在西盟,玉米虽是传统作物,但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依旧稳固。随着农业技术的普及,玉米种植也从过去的“靠天吃饭”转向“科学种田”。如今,不少农户开始尝试玉米与豆类轮作,既保护了土地,又提升了产量。

  更重要的是,玉米丰收的背后,是农村生态的持续改善。秸秆还田、绿色种植、生态循环……这些过去听起来“高大上”的词,如今正悄然走进西盟的千家万户。

图片

  截至2024年,全县耕地面积达到23.2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98万亩,农田水利有效灌溉率达到43.8%。粮食播种面积21.678万亩,总产量43723吨,由旱稻种植为主到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实现了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飞跃。2024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48万千瓦,机械化率52%。基础设施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切实为粮食丰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从水稻到花生,从玉米到果园,丰收的不只是庄稼,更是希望和信心。近年来,西盟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方面持续发力。此时的西盟,田间地头处处是丰收的喜悦,一幅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和美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刁弘智 欧南罕)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