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洱这地“靠山吃山”,发展“有蜂的产业”→
在宁洱县梅子镇的崇山峻岭间,此起彼伏的蜂鸣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当地的胡蜂、夜蜂养殖,正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山间寻常“蜂事”变成实实在在的富民“钱景”,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胡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马蜂”,有着醒目的黑黄相间条纹,一对复眼格外灵动,咀嚼式口器和尾部的毒针是它们生存的“利器”。成年胡蜂让人望而却步,其幼时的蜂蛹却凭借丰富的营养和口感,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在建设村王家寨组的养殖基地里,记者穿着严实的防护服,跟随养殖户王世民尝试靠近蜂巢查看胡蜂蜂蛹生长情况。“防护服里的设备电量得足,保障呼吸顺畅,要是胡蜂有了示威的倾向,可千万不能再往前了,它们会攻击人的。”从王世民的反复叮嘱中,记者感受到了养殖胡峰不易的一面。
除蜂蛹受到食客青睐,胡蜂还在生物防治、医药制造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王世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经过摸索实践,他熟练掌握了养殖诀窍,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王世民介绍,凶猛的胡蜂也需要精心的防护,主要是防止蜂鸟偷袭蜂巢,胡蜂养殖可谓是一门风险技术活。
如今,王世民养着16窝胡蜂,每窝每年能产八到十公斤蜂蛹,按市场价每公斤150到200元算,一窝就能带来约1500元的收入。
得益于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胡蜂、夜蜂的养殖无需过多人工干预便能自然生长,是一个投入小、见效快的产业。养殖户省去了改善养殖环境的人力物力成本,不用搭建复杂设施和购买高价饲料,胡蜂可在山林间自由觅食繁衍,大大降低了养殖门槛与风险,让更多农户可以加入养殖行列。值得一提的是,胡蜂主要以害虫为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如今,这一特色养殖业在梅子镇已形成规模。宽裕村、永胜村、建设村成了养殖集中区,其余村也有零散养殖,全镇规模达600余窝。按每窝一年能割2至3次蜂蛹,每次3公斤左右,市场价150元/公斤计算,全镇蜂养殖年产值能达到100余万元。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农户们鼓起来的腰包,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
从山间的“蜂事”到富民的“钱景”,梅子镇的胡蜂、夜蜂养殖,凭借着独特的自然优势和养殖户们的用心经营,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也擦亮了特色产业的名片,在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张亚 杨媚 周维艳 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