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西盟“就业密码”:从家门口岗位到全国舞台,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8日 10:32:08  来源: 西盟云

  原标题:西盟“就业密码”:从家门口岗位到全国舞台,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就业是千家万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在西盟县,“找工作难”正慢慢变成“选工作易”。近年来,西盟县以高质量发展为底色,把民生福祉装在心里,靠着“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劳务品牌”的组合拳,让越来越多乡亲找到饭碗、端稳饭碗,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底气。

图片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现在在县城酒店上班,既能照顾家里,收入也稳定。”在云景里休闲度假酒店前台,段佳丽一边和同事一起录入客人信息,一边笑着说起现在的生活。

  3个月前,她从外地辞职回乡时还在犯愁:“离家近的工作少,能挣钱的又顾不上家。”没想到,通过西盟县零工市场,她很快便找到了心仪的岗位。

图片

  这个让段佳丽点赞的零工市场,是西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24年搭起的“就业桥梁”。不同于传统招聘,它瞄准“灵活就业、增收共富”,既帮个人找活、又帮企业找人。工作人员会在街道上定期摆起招工摊位,线下招聘会也几乎月月都有,再加上线上岗位实时更新,更是把机会直接送到待业群众眼前。

  截至2025年6月,西盟县零工市场这个“桥梁”已对接了330家企业,送出3万多个岗位,有125个人通过这里顺利上岗。更贴心的是,乡镇里的就业创业服务站、零工驿站也一个个建了起来,这些细化的就业推动措施,把就近就地就业网织得更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变成了日常。

图片

  创业开出“就业花”

  “当‘西盟工匠’,不光要做得出好茶,更要让种茶的乡亲们富起来。”在力所乡南亢村商烟街茶厂,拉祜族汉子周扎戈捧着刚采的鲜叶,指尖还沾着露水。他不光是茶厂负责人,更是乡亲们眼里“能带着挣钱”的带头人。

  刚接手茶厂时,周扎戈就看到了茶农们的难处:生态茶明明品质好,却只能低价卖原料。为了改变这个窘况,他带着党员骨干跑普洱学炒茶手艺,去外地跑展会学包装营销,硬生生把单一绿茶拓展成“佤韵”系列10多个品种,身价从几十元一斤涨到几百元,茶农的原料收购价也跟着翻了一番。

图片

  “给乡亲们岗位是救急,教会本事才是长久的路。”这是周扎戈常挂在嘴边的话。茶农地里总有他和技术人员的身影,遇到种茶没经验的贫困户,他让党员分片结对,“一对一”蹲在地里教施肥、修枝;还专门请省内外专家来开培训班。如今跟着他干的茶农,自家茶园的收入比过去多了一半。

  然而在佤山,像周扎戈这样的“西盟工匠”还有不少,他们带着手艺创业,也带着乡亲们的饭碗“扎根”。这背后,是西盟县对就业创业的持续托举:2025年至今,西盟县创业园新增8家入驻企业,累计已有43家;新增产值超1484万元,累计产值突破6524万元,累计带动293人在家门口找到稳定工作。从园区阵地升级到人才基地建设,再到“西盟工匠”的培育,西盟县正在并将持续给创业者们搭台。

图片

  劳务品牌“闯全国”

  “刚到上海时,我们穿着民族服饰在欢乐谷跳佤族舞,游客围了一大圈。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的歌舞一定能走出去。”电话里,岩主笑着说。这个来自西盟县勐卡镇的佤族汉子,2009年怀着梦想独闯上海,从基础演员一步步做到演出管理岗。如今他带着10个老乡扎根上海欢乐谷,不仅自己在这座城市安了家,更让老乡们人均年收入稳稳超过6万元。

  像岩主这样带着乡亲“舞向远方”的带头人,西盟县还有不少。勐梭镇的岩罗更是把舞台搭到了更远的地方——他在深圳开起了文化公司,把900多个佤族老乡送到北京、上海的景区驻场,还带着佤族歌舞“跳”上了国际舞台。他们的故事,正是“西盟佤山歌舞者”劳务品牌从“本土表演”到“品牌输出”的鲜活注脚。而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县里对品牌的用心培育。

图片

  近年来,西盟县依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坚持培育赋能,实现技能新提升;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就业新名片;多措并举推动“西盟佤山歌舞者”劳务品牌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转移就业的致富道路,让一批创业青年吃上技能饭、品牌餐。

  西盟县每年定向培训2000多名从业者,还精心培育194名民族文化传承人,手把手把佤族舞步、传统乐器这些“老手艺”,打磨成能闯市场的“新技能”;更通过“政府搭台+经纪人对接”的模式,把演员们精准输送到省内外景区。如今,2000多名像岩主一样的青年在各地舞台发光,每年给县里带来1.2亿元的经济增收,他们用舞步证明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带着温度的品牌,能让每一份热爱都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

图片

  西盟县的“就业路”越走越宽,背后是一套持续发力的“组合拳”:零工市场织密就近就业网,创业扶持让“带头人”带得动、走得远,劳务品牌把民族特色变成就业优势。这些探索既解决了当下的就业需求,更铺就了长远的增收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就业优先目标,锚定就地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两大方向发力。强化岗位对接和技能培训,健全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切实让群众‘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渠道’,以更实举措筑牢就业民生底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罗恒禄说。(陈龙汝男)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