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调解室内,一沓沓现金整齐地摆放在调解桌上,一起离婚纠纷画上圆满句号。承办法官赵晓玲看着双方当事人如释重负的表情,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她自受理该案以来组织的第三次调解,原告当场向被告支付十万元现金的生活补偿费,生动践行了佤族“阿佤理”中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
案件受理初期,赵晓玲法官敏锐察觉到双方争执背后潜藏的矛盾升级风险,双方当事人都是当地佤族,矛盾背后牵扯着两个家族深层的复杂关系,案件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家族间的对立,不仅影响案件的审理,更可能引起矛盾激化影响村寨和谐。为避免此类情形出现,她第一时间启动调解程序,先后组织三次调解,将纠纷解决关口前移,力争在萌芽阶段消弭分歧。调解邀请双方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参与,调解过程中,她巧妙运用佤族世代尊崇的“阿佤理”作为沟通桥梁,将法理刚性与佤族重情重义、互谅互让的柔性智慧相融合,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尤其注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经过耐心疏导,双方最终就子女抚养与财产分割达成一致。
调解协议签署后,在家族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原告立即兑现承诺,当场向被告支付十万元现金生活补偿费。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协议的庄重履行,更是“阿佤理”所蕴含的诚信、重情义、爽朗等民族品格的有力彰显,也在两个家族间重建了沟通的桥梁,实现了“化解一个纠纷,和睦两个家族”的良好效果。
“家事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西盟县人民法院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理念,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小案”,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柔性司法,将矛盾化解于诉前,并在解纷过程中积极融合、传递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让矛盾纠纷在诉前就得到温情化解。每一次成功的调解,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更在无形中架起了民族团结、边疆和谐的连心桥。下一步,西盟县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化“如我在诉”实践,持续深挖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化解方法创新机制,推动纠纷实质性化解,为构建和谐家庭、平安社会提供坚实司法保障。(白芹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