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随着“中老越国际风情街”正式开街,一场以“三国烟火·寻味界碑”为主题的首届界碑村乡村文化旅游节和苗族“花山节”活动拉开帷幕,地处中国、老挝、越南三国交界处的康平镇界碑村热闹了起来。特色集市烟火飘香、芦笙舞乐婉转悠扬,身着盛装的苗家儿女、笑容洋溢的村民、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老挝、越南的民间文化交流团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个边陲小村“破茧成蝶”。
而界碑村的蝶变故事还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以前在老家昭通大关,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一年到头就靠几亩苞谷地过活。”60岁的村民王福文站在自家门口,望着眼前干净整洁、熙熙攘攘的街道感慨道。“搬迁过来二十多年,第一次看到村子这么热闹,来了这么多人。”2003年,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王福文一家和其他200多户村民跨越1000多公里,从昭通大关县搬迁到了普洱江城县。村委会门口的几幅墙绘生动还原了这段历史。从搬迁安置到脱贫攻坚、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一栋栋楼房盖起来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生活越来越好。
活动期间,王福文还主动承担起了“百家饭”环节的现场“总指挥”,上菜、添饭、收桌、洗碗,数百人用餐,在他的调度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党和政府关心我们,把村庄建得这么漂亮,还把活动办到了家门口,作为一名党员,客人来家里做客,理应出一份力。”王福文自豪地说道。
界碑村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实践。
“尝一尝,这是我的拿手菜椒麻鸡,好多年没做了。”村民姚元会的凉菜摊前围满顾客。两天的时间就卖出了8000多元。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姚元会给村民打了个样:“我也是一名党员,村里号召大家来出摊,我们自己都不带头,老百姓怎么会跟着干。”活动期间还吸纳了30余户,炸洋芋、豆花、腊猪脚、昭通天麻,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特产和拿手好菜,在家门口做起生意,一分一厘都是实实在在收入。
界碑村毗邻勐康口岸,过去村里人守着国门口岸的区位优势,却只是把老家的劳作方式照搬了过来,“只会种地”是老一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产业单一、收入不稳,年轻人都纷纷往外跑。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成为了摆在市委组织部派驻界碑村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们带领着村干部到贵州、楚雄、西双版纳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最终确定“特色农业+边境旅游+边贸服务”的发展思路,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口岸慢慢发展起来了,村里就配套搞旅游、搞服务,比起在外打工,回家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也不比原来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小王说。他租下了村口的门面,白天跑网约车,晚上经营小酒馆,游客来到这里就可以品尝到纯正的老挝啤酒。
夜幕降临,风情街灯火璀璨、歌舞欢腾。百姓大舞台上,苗族舞蹈《蜡染飞花》、老挝歌舞《欢庆傣家六月节》、越南歌曲《大山》等节目轮番上演。江城多雨,但淅沥的小雨也没能阻挡村民和游客们观看演出的热情。“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界碑村,也让老百姓看到了村庄发展的更多可能性!”界碑村党总支书记赵时明边看着节目,边兴奋地说,今后我们还要以这样的乡村节庆活动为牵引,持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深入挖掘中老越特色风情文化,打响“三国烟火·寻味界碑”农文旅品牌,把界碑村打造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书写兴边富民的新篇章。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江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