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丨思茅莲花村:竹海生金 甜润万家——小甜笋“破土”共富路
晨雾未散,思茅街道莲花村的山坳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响动,村民们背上背篓、踩着露水钻进竹林,握着锄头对准目标,一刨、二挖、三断根,一桩桩裹着黄泥的甜龙竹笋顺势滚入竹篓,不多时,就收获了满满一筐。谁也想不到,三十年间,这株“绿金”竟从零星试种到蔚然成林,不起眼的小甜笋“破土”变成促进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甜龙竹笋笋体肥大、清甜细嫩,因生熟均可食用,被当地人誉为“水果笋”。思茅街道莲花村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为甜龙竹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室”,孕育出的甜笋口感上乘,成为浙江、上海、北京等地餐桌上的“莲花甜”。
莲花村的甜,不止于舌尖。1992年,莲花村农户李春祥用木竹培育出新品种,通过人工干预实现反季节种植,一年后,竹笋破土,生咬一口竟清甜无渣,市场价是玉米的十倍。年轻人返乡了,撂荒地复绿了,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竹的村民多了。三十载春秋更迭,甜龙竹从零星试种的“外来户”,长成漫山遍野的“当家人”。2024年,全村80%的农户“持证上岗”当笋农,竹海面积突破600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年产量达1500吨,产值1800余万元。
“我家从1992年开始种植甜龙竹,今年种植规模扩大至30多亩,亩产能达到300到400公斤,平均收购价每公斤15到16元,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到30多元一公斤!”莲花村村民李英说。
为解决农户“产、供、销”的顾虑,提高产品附加值,莲花村采用“党组织+合作社+社员+基地”的发展模式,村“两委”班子带头,2021年8月创办了普洱市思茅区普莲甜笼竹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622”联农带农模式,加强农户培训力度,采取“订单式”收购,配备了专门的收购和送货人员,不仅确保甜笋销售稳定有保障,而且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完成销售。目前已有329户村民加入合作社,累计销售1000余吨,带动参与社员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合作社的“灶火”旺起来,山野的甜香飘出去。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让莲花村的甜龙竹笋供不应求,村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甜龙竹,他们不仅是甜龙竹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更是受益者,小甜笋成了莲花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合作社每年实现销售额300余万元,极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我们利用集体经济和扶持资金建设了3个冷库,存储量达到70余吨,进一步扩大了合作社的经营规模,同时保障了这份刚出土的山野鲜味以最佳状态运往市场。”莲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国介绍。
近年来,普莲甜笼竹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建立了厂房和冷链物流配套冷库,还注册了“普莲”商标,让“鲜货”实现从“特产”变“品牌”的华丽转身。
普莲甜笼竹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普莲”商标。
青山写答卷,甜笋续春秋。当山风拂过,千亩竹林沙沙作响,笋尖正悄悄探出头。
莲花村的甜,刚破土。(刘晓溪 刘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