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五月,阳光明媚,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芒东村的红提熟了,串串紫宝石似的葡萄硕大饱满,颗颗晶莹剔透。种植户余定武介绍说:“我家种红提四五年了,现在进入采摘季,时不时会有游客来自助采摘,通过这样的形式,每年能售卖红提2至3吨左右,每公斤大概20元,仅游客带来的收入就有5万余元。”
在永平镇,像这样的自助采摘园还有冬春季的草莓采摘园等,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散客前往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此外,平整如毯的油菜花海,金浪翻涌,蝶舞蜂飞,既是农户赖以生存的油料来源,更是生态旅游的梦幻画布;一望无垠的金色麦田,随风泛起层层涟漪,游客可漫步田埂,闻麦香、观麦浪,直观读懂“粒粒皆辛苦”的劳作实景,见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是基础。景谷县永平镇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带动形式,大力发展鲜食玉米、芒果、番茄等特色产业,探索拓展乡村种养、加工物流、休闲旅游、娱乐服务等多元化富民产业项目,着力打造“育、产、供、加、销、游”全产业链条。2024年全镇农产业产值为22369万元,持续深化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农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是纽带,一头连着乡土的气息,一头连着旅游业兴旺繁荣的脉络,景谷县永平镇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发挥生态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的资源特质,打造多元化的“文旅路线”,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加码。
在永平镇芒岛特色旅游景点,世代生活的傣族人民编织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傣锦,传统的织锦机吱吱作响,一条条精致的系带展现出民俗与现代的审美结合,而特色水米线、香花粑粑、手工竹篾编织品等也早已以“以文润人”的方式浸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被评为“民族歌舞乐特色村寨”的碧鸡彝族村寨,先后修建了歌舞展演舞台、文化传承室、陀螺场等,传统民间舞蹈《跳笙·冲粑粑》曾在省级比赛中获奖,算上村里的自创歌曲,现在已经有20余首“寨歌”。而高山上的直过民族——布朗族,也在“千年跨越”中让民族文化熠熠生辉。
除此之外,永平镇还以“书画”为媒,邀请全国各地的农民画艺术家们开展农民画写生交流活动,创作出27幅精美作品点缀着和美乡村的文化底蕴。村村有品位,寨寨有特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民俗与潮流之间,串联起了“特色游”“研学游”“采风游”等新鲜路径,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勾勒出“一步一景皆文化,一镇一品皆风情”的生动画卷,践行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每年四月伊始,景谷县永平镇开始进入泼水节狂欢时段,精美的鲜花大象、声势浩大的万人赶摆、震人心魄的象脚鼓声、当地特色美食及民俗手工艺制品精彩纷呈,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共庆狂欢。为不断丰富旅游组织形态,永平镇还积极打造“拿鱼节”以及彝族“火把节”“三月三”等节庆活动,并把节庆与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从观光游向休闲娱乐、户外运动、采摘体验等旅游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已经连续两年在永平镇参加泼水节,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本地最原汁原味的傣族风情,活动也十分丰富,白天我们参加泼水、抹白泥活动,晚上逛美食夜市、看民族文艺表演,如果明年举办我还会约朋友再来。”游客王霞说。
从泼水节的水韵到火把节的火魂,再到拿鱼节的山趣,景谷县永平镇以节庆为纽带,将民俗仪式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传播的旅游产品。当游客带着满身烟火气离去,腰间系着精美的傣锦,手机里存满泼水狂欢的视频、拿鱼时的笑脸,这些“节庆记忆”便成为流动的文化名片,让景谷县永平镇的农文旅融合之路,在传统节庆的烟火与现代旅游的热潮中越走越宽。
云南网通讯员 杨舒涵 记者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