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景东:让思政教育在体验中扎根生长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8日 08:34:51  来源: 云南网

  “老师!我炒出金黄喷香的鸡蛋啦!”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圣杰眼睛发亮,举着盘子兴奋地蹦到班主任面前,鼻尖上还沾着盐粒。此时,全校劳动技能大赛正火热进行,低年级叠衣理包,高年级烹饪美食,校园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与欢乐。

  在景东县创新构建的“实操+体验”思政教育模式下,像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育人场景,正在全县中小学的课堂内外生动上演。景东县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罗金叶介绍,全县构建“县—校”联动机制,整合社、家、校资源,围绕本土文化与劳动实践开发课程,借助实践基地、研学活动推动思政教育,助力学生沉浸式成长。 

  红色足迹:镌刻信仰的精神坐标 

  春日的景东县烈士陵园,松柏苍翠。景东县民族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佩戴红领巾,手捧鲜花缓缓走向烈士纪念碑。“1949年,普光第二纵队第11支队政委肖源在执行任务途中遭叛匪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三岁……”该校三年级的小讲解员尹梓幕讲到此处,不禁眼眶泛红,声音微微发颤。 

  每年清明,各校红色研学队伍都会怀着崇敬之心汇聚于此。师生瞻仰纪念碑、祭扫献花,聆听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少先队员庄严宣誓、齐唱队歌、诵读诗词。“我们通过这样的沉浸式教育让学生感悟先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激励他们传承红色精神,筑牢人生价值根基。”景东县教育体育局德育股股长缪筠说。

  田间课堂:播种责任的成长沃土 

  在景东县第一小学的生态茶园,一堂特别的劳动课正在进行。“采摘时要轻提慢放,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完整。”茶艺指导教师耐心地指导学生。六年级学生王艺馨一边采摘,一边感叹:“原来一片茶叶从枝头到茶杯,要经过这么多工序啊!”近年来,学校将采茶制茶与思政教育融合,让学生掌握技艺、体会劳动价值、培养责任感,景东县第一小学校长自启富说。 

  相比之下,景东县第三小学的“桃李园”则充满童趣。学生们在这里认领果树,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毕业季,六年级学生在校园种下桃、李树寄托对母校的感恩眷恋。学校也希望学生如树苗般扎根成长、以美好的品德照亮未来。”县第三小学校长万静萍说。 

  目前,景东县共打造了80余个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缪筠说,“这些基地涵盖农耕体验、手工制作、生态科普等多元领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 

  非遗传承:厚植自信的文化根脉 

  “植染就像一场与色彩的对话,每一次浸染都充满惊喜。”在景东县第一小学的植染工坊,美术教师万年红正在指导学生创作。四年级学生肖莹梦用木槌均匀敲打着包裹花瓣的织物,让天然色素沁入肌理。看着布料上浮现的独特图案,她惊叹道:“原来传统技艺这么神奇!”学生们设计的扎染作品,还被制作成文创产品,在校园义卖中广受欢迎,万年红说。 

  大课间时分,景东县民族中学、安定镇中心小学、曼等乡中心小学等学校的操场上,欢快的芦笙响起。孩子们手拉手跳起彝族打跳舞,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而在花山镇中心小学的课后服务课堂,杀戏社团的小演员们身着戏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孩子们对扮演剧中的英雄角色有着莫大的兴趣,希望能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花山镇中心小学副校长何崇明说。这些非遗课程,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从红色研学铸魂,到劳动实践砺志,再到非遗传承润心,景东以“实践育人”为笔,将思政教育绘入生活长卷。正如景东县教育体育局局长王华所言:“当孩子们在实践中去触摸、去感受,思政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云南网通讯员 艾玲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