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镇英腊村莫美上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今年65岁的佤族村民娜汉已经坐在织机前,双手熟练地穿梭于丝线之间,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自然。
娜汉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这并没有阻碍她对知识和技艺的追求。15岁时,她开始跟随本村寨的织锦能手学习织锦,20岁时便能独立编织出精美的服饰和挂包。几十年来,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融入每一寸织锦之中。
如今娜汉的家里,佤族衣服、筒裙、腰带、挂包、床单等产品琳琅满目,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魅力。
在不断精进技艺的同时,娜汉还积极投身于佤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教学活动,将手艺传授给儿媳和寨子里的妇女们。如今,娜汉已经从一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依然每天坐在家中编织着色彩斑斓的织锦布料,如同守护着佤族文化的火种。
李宪兰是娜汉众多弟子中的一员,也是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工坊的负责人。她的工坊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带领村民设计、生产和销售佤族织锦产品,产品涵盖服装、披肩、围巾、茶席、手包、香包、挂件等多个品类。
为了更好地传承织锦技艺,李宪兰不断探索创新。她邀请各村寨的织锦能手来工坊交流授课,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织锦培训,提升大家的技艺水平。同时,她还主动前往上海、杭州等地的高等院校学习刺绣、印染等工艺,将新的技艺与佤族织锦相结合,用全新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元素。她的创新不仅赋予了佤锦新的生命力,也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2022年,李宪兰推出的佤族织锦新产品“佤族香包”“化妆镜”,还荣获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佤族织锦技艺创新的肯定,也为佤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
作为西盟本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织锦技艺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西盟县积极成立佤族织锦专班,通过开展系列培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动织锦产业规范运行。
从娜汉到李宪兰,从1个到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西盟佤族织锦绵延不绝的发展历史。通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佤族织锦不仅得以传承和保护,还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成为展示佤族文化的亮丽名片,未来,佤族织锦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云南网记者 沈浩 通讯员 陈龙汝男 郑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