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春走基层丨黎明乡:“我有一亩地”“种” 出了群众的幸福感
编者按
“牢记誓词铸忠诚、践行嘱托共奋进”。2025年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再次踏上“新春走基层”征程,深入基层采访报道,用心记录身边的奋斗故事,用情讲述普通人的感人事迹,问一问百姓旧岁的收获,说一说一年奋斗的经历,聊一聊来年的满怀期待,用身边的故事展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营造活力涌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即日起,县融媒体中心将通过“宁洱发布”微信公众号、宁洱电视台《宁洱新闻》等平台、栏目集中报道全县各地干部群众牢记誓词铸忠诚、践行嘱托共奋进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进入1月,气温显著下降,黎明乡团山村鱼塘村民小组和坝老村民小组的村民心中却暖意融融。走进寨子,年猪的叫声与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回荡,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景象。
团山村坝老村民小组和鱼塘村民小组作为黎明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示范点,在乡工作队与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有手艺的村民熟练地堆砌石砖、铺设瓦片,精心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大家齐心协力,积极搬运房前屋后堆积的垃圾与杂物。
团山村地处宁洱县最南端,与江城县宝藏镇紧密相连,是宁江公路上的关键节点。这里坐拥千亩良田,盛产生态瓜果。如何巧妙整合本地的土地资源与毗邻江城县宝藏镇的区位优势,拓展部分农特产品市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黎明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与团山村共同谋划积极探索出以“我有一亩地”为指导的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绘就了团山版“千万工程”的壮美画卷。
“千万工程”建设中,黎明乡认真抓好粮食安全工作,积极盘活土地,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资源,坚持“花小钱办成事且可复制”的工作思路,不断激发干部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了从“要我建设美丽家园”的被动接受,到“我要建设美丽家园”的行动自觉,乡村整体风貌、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村‘两委’发挥表率作用,实行分片包户制,带领群众共同参与村寨治理工作。”团山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左坤介绍,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围绕“我有一亩地,护好粮袋子”,以村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广泛参与、共同商议,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列为村民小组义务劳动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干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参与共同干”的浓厚氛围。
此外,团山村还将盘活利用身边的农地资源与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机结合,重点聚焦鱼塘、坝老两个村民小组周边闲置、零碎的土地。经过杂草清理、土地翻耕等一系列作业后,种植上蔬菜、油菜、咖啡等作物,以及人参果、沃柑等果树,并适当点缀上山茶、月季等花卉,成功打造出一块块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农家一亩地”。
“这几个月来,团山村村‘两委’班子、老百姓以及我们工作队员,每一个人都付出了诸多努力。”团山村下村工作队员张兴科说,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一块块闲置的小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有的用卵石围砌成花圃,有的翻耕成为菜园,有的空地被打造成供人休憩的花园,真正实现了对农村人居环境的“低成本、微改造、精治理”,看着这些成果,心中满是成就感。
如今的坝老村民小组和鱼塘村民小组,由废旧木块、旧砖、废旧瓦罐等材料精心打造的“微景观”应接不暇。昔日的垃圾堆、荒草地已华丽变身为一个个充满趣味的“小乐园”,肥沃的良田种植满了粮食和瓜果蔬菜。团山村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精神与物质的“口袋”双双充实起来。(苏红亮 姚智超 魏喜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