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美景谷】景谷:“三步抓”创新城乡绿美管护
近年来,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坚持压实各方责任,创新管护机制,聚力破解城乡绿美建设中长期可持续绿化管护难题,不断推动从“植绿增绿”到长效管护的有序衔接,实现城乡面貌由“局部绿”向“全域绿”“一时绿”向“持久绿”转变。
依托自然美,抓实管护机制
“管”当头,扛牢主体责任。坚持“三分种、七分管”工作原则,夯实管护责任,解决“重种轻管”的问题。各村(社区)结合村庄绿化现状,以绿美点位为单位,网格化划分管护工作责任区,明确管护区域,落实管护责任,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良好工作格局。按照“谁种植、谁管护”原则,对各乡镇、村(社区)、单位社区进行科学化、精细化划分管护网格,明确网格管护巡查表,每个网格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效率。
“种”着手,营造植绿氛围。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将植绿护绿纳入村规民约内容,鼓励村民种植“纪念树”“节庆树”“家庭树”,倡导常态化植树增绿。充分调动党员和群众参与村庄绿化美化的积极性,推动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下沉村(社区),在村庄绿化美化谋划、建设、管护等环节上党员群众群策群力共谋思路,营造“人人关心绿化美化、人人参与生态建设”浓厚氛围。截至目前,景谷绿美建设苗木自给率已超20%,绿美建设乡土植物种植种类占比达58%,种植数量占比达82%,全年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动员全县干部参与义务植树,参加人数500余人,完成植树量1694株。
“护”托底,狠抓管护落实。聚焦镇村绿美点位管护,层层抓好落实,确保“绿有人护、责有人担、树有人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完善管护机制和方案,各牵头单位下沉人员、下移力量,深入绿美点位定期调研指导,实地开展绿美管护成效考核检查。两年来,景谷已成功创建省级绿美社区2个、绿美乡镇2个、绿美村庄3个、绿美校园1个、绿美河湖2个。
构筑整体美,抓好品质升级
技术队伍升级,建立“支撑点”。依托景谷作为林业大县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组建苗木培育、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专家技术团队,推行“镇村点单、专家接单”的“订单制”模式,为镇村提供绿化管护技术支撑。加强“绿美守护人”队伍管理,明确点位管护责任主体,结合不同种类苗木制定分类管养标准,对苗木进行定期浇灌、修剪整形,剪去病枝、枯死枝等。
城乡全面美化,明确“着力点”。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村庄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4个专项小组,不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截至2024年10月,县城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1.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075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2.57%,城区林荫路绿化覆盖率也达到74.05%,绿道长度9.667公里,万人拥有绿道长度为1.42公里/万人,为市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绿色出行选择。
河道专项治理,整治“关键点”。形成镇村组三级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目标,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河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对河道乱扔垃圾情况和水质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掌握河道两岸乱扔垃圾情况,扎实开展河岸垃圾清理,及时整治河湖“四乱”,营造岸绿、水清的水环境。组织人员和机械力量对河道垃圾堆积问题进行整治。截至2024年10月,全县共开展清河行动203次,出动人员3726人次,投入机械90辆,清理河长266.6千米,清理打捞各类垃圾869.5吨。
打造长效美,抓牢绿美成效
以变求新,强化绿美特色。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加大城乡绿化美化建设和管理力度,使城乡面貌、品位和形象不断提升。立足城乡绿化美化已有建设成效,加强绿美点位“微改造”,加强古树名木、珍贵植物保护,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不断整合项目资金,持续打造绿美示范乡村,串联城乡绿地,改善公路城镇面山林相,保留自然历史文脉,打造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互融互美的美丽景象,形成大美乡村风貌。
以宣带行,共筑绿美风尚。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城乡绿化美化的工作重大意义、经验典型、特色亮点等。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动员广大干群积极投身植树造林行动,积极探索义务植树激励机制,年均完成义务植树尽责50万株以上,在全县范围内组织评选年度“绿美先锋”,推动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成为时代新风尚。
以干促进,发挥绿美效益。在持续巩固林浆纸板等林特产品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竹木加工等产业发展,推动景谷林业特色与乡村治理深入融合、协同发展。与此同时,充分激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发挥支持、参与城乡绿美建设的社会责任,形成绿美经济与绿美生态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绿美建设的长效可持续。2023年,全县共有人工商品林237.35万亩,实现林下经济收入18.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