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探索实践出“352”工作举措,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3”,即建立“3+X”防止返贫监测风险基础台账。
以农户花名册、脱贫户(含监测对象)花名册、农村劳动力花名册为基础,延伸建立10类但不限于10类重点群体台账,强化风险分析研判,实地走访核实,确保及时发现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建立农村低保、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享受低保或分散特困供养政策且有返贫致贫风险,但未纳入监测帮扶的风险。建立大病慢病患者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因病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风险。建立残疾人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因残治疗费用较高、缺少劳动力的风险。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教育支出较高,家庭负担较重的风险。建立“一老一小”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履行赡(抚)养义务和社会保障不到位,或赡(抚)养收入过高失真失实的风险。
建立收入后20%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增收帮扶措施没有针对性、落实不到位,收入下降特别是连续两年下降的风险,有劳动力的家庭针对性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引导勤劳致富;针对无劳动力的家庭,落实兜底保障措施,持续跟踪监测。建立住房安全保障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返乡回流、因灾等住房保障不到位的风险。
建立饮水安全保障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季节性缺水、饮水工程管护不到位等导致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风险。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疑似辍学学生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控辍保学不到位失学辍学的风险。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台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就业不稳、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风险,摸清劳动力就业意愿,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落实跨省跨州(市)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政策,有序组织外出务工;大力实施“乡村普洱”就地就近就业行动,针对性落实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帮扶产业项目带动、以工代赈项目吸纳等措施,实现“家门口”就业;加大就业岗位推荐和职业介绍,做好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和“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2019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以来,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2.82万户8.9万人。
“5”,即“五个深入”入户工作法。
精准排查返贫致贫风险、提升帮扶效能、高质量稳定消除风险。深入交流“摸家底”,全面摸清农户家庭的动态变化情况;深入剖析“找症结”,切实找准群众返贫致贫风险问题症结所在;深入检视“纠偏差”,有效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问题;深入宣讲“激动力”,充分激发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深入研究“定措施”,及时调整制定精准帮扶的具体措施。全市防止返贫监测对象2.82万户8.9万人,累计动态落实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措施2.14万户7.1万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巩固提升措施2.11万户6.66万人、综合保障措施2.28万户7.05万人,通过帮扶,累计消除风险1.89万户6.31万人。
“2”,即“两个机制”。
聚焦新增监测户、县域内收入最低20%脱贫户和监测户、未消除风险监测户3类重点群体,建立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干部职工“一对一”包保帮扶机制。全市948家市县定点帮扶单位1.79万名干部职工包保3.7万户重点脱贫户和监测户,每半年至少定期回访一次包保对象,开展帮扶政策宣传,走访排查返贫致贫风险,教育引导脱贫群众勤劳致富,推动帮扶措施落实,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针对已消除风险的整户无劳动能力监测户,建立定期回访制度,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分片包保辖区村民小组,对整户无劳动能力监测户至少“一月一回访”,持续跟踪监测,如出现新的返贫致贫风险,及时按程序重新识别为监测对象,并落实帮扶措施。
云南网通讯员 周德坤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