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盟:“冬闲”变“农忙” 孕育增收新希望
“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这是过去农民一年的生活写照。但近年来,西盟县充分利用水稻秋收后的农田,通过引进企业、优化生产布局、推广良种良法等措施,大力推广“水稻+灯笼果”“水稻+无筋豆”“玉米+米荞”等轮作模式,壮大特色秋冬作物的轮作规模。
“水稻+灯笼果”
在西盟县勐梭镇勐梭村,农民刚刚盘点完水稻丰收的喜悦,又开始在田野里播撒新希望。在田地间可以看到,村民们正忙着灯笼果的移栽、补苗、施肥等工作,处处展现出一幅抢时令、促移栽的繁忙景象。
“去年我种了三亩的灯笼果,每亩的利润能达到一万元左右,产量很好。今年我又接着种了二十多亩。”勐梭村大寨一组的村民岩万说。
让土地“活起来”,产业“旺起来”。近几年,勐梭镇有效盘活撂荒地、利用冬闲田,并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灯笼果、蔬菜等冬农产业,实现一年多产、一地多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我们今年种了一百多亩,主要是租农户的田地来种植,在种苗和采果期再招收当地老百姓来务工,平均一天差不多要四五十个人,带动当地农户经济,增加他们冬季的收入。”种植户林海安说。
灯笼果作为勐梭镇的特色经济作物,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远销大连、上海等城市,种植效益是传统作物的4至6倍。截至目前,勐梭镇共种植410亩。
“水稻+无筋豆”
无筋豆是西盟县新引进的冬农产业之一,近年来因其短、平、快的特征备受老百姓喜爱。
进入冬天,由于山间海拔差距,在西盟县勐卡镇莫美村的无筋豆种植基地里,一排排整齐的无筋豆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开花坐果关键期,豆农们穿梭在一排排的豆架间,做好引藤上架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促进开花坐果,提高产量。
“原来到了冬天,我们大部分的地都是闲着的。这些年种植无筋豆,也很受老百姓欢迎,因为效益好、周期短,去年我家种了四亩,才三个月的时间,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今年我还接着继续种。”勐卡镇莫美村二组村民娜英说。
无筋豆产业充分利用了水稻种植后的冬闲时节,由于生产周期短,形成了“水稻+无筋豆+无筋豆”一年三种的模式,改变了过去老百姓传统的一茬种植习惯,提高了土地亩产值和土地利用率,同时成为西盟冬季种植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让西盟群众尝到了“甜头”。
“玉米+米荞”
米荞是西盟县的传统冬农作物,需在无化肥和农药的生态种植环境生长,其以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西盟人视作自然界最珍贵的“馈赠”。
在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的百亩米荞地里,点点缀缀的米荞花迎风摇曳,好似一片“雪海”铺满大地。
“今年我种了18亩米荞,现在长势非常好,预计会有个大丰收。”马散村十一组村民岩成说。
米荞播种一般在每年的9月至10月。收割完玉米后,刚好可以赶上米荞种植,收割后又接着玉米种植。两种作物实行轮作,可以充分发挥冬季农田的最大效益。
为大力发展冬农产业,西盟县还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产品公司签订收购协议,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不畅、规模小的问题,又让村民吃上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定心丸”,降低了种植风险。
截至目前,西盟县冬农种植面积为10692亩。其中:米荞7863亩、无筋豆1302亩(第一季)、甜糯玉米214亩、辣椒646亩、灯笼果410亩、金豆62亩、豇豆28亩、其他作物167亩。
冬闲人不闲,人勤产业兴。如今,西盟大地上正掀起“战冬寒”“兴产业”的农忙热潮,为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艾嘎 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