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思茅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教育综合改革,攻坚克难、负重奋起,步调一致,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今年以来,党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增加116人,入党积极分子增加92名,35岁以下党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党员占比逐年增加,各学校党组织实现全面进步、全面过硬。5所中小学被选树为“云岭先锋·育人红烛”等省、市级示范学校。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分设率100%,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党员占比从67.7%提升至82.6%,学校议事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常态从严强化对学校“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监督管理。择优选派2名公办学校校级后备干部到思贤、博雅2所民办学校担任党组织书记,把牢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实现全区公办、民办教育相融相促。思政课建设更加融通。充分利用在思高校资源优势,与普洱学院、热作学院共建“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高校师生到中小学上思政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高校参加教研、学生参观校园,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树立理想、志向。“五育”并举彰显特色。劳动教育更接地气,从看书讲课变为开荒播种、丰收烹饪,教室搬进田间地头、行业一线,家校社协同育人更加具象化。校园体育蓬勃发展,一年来思茅师生获体育赛事国家级奖项13个、省级42个、市级27个,思茅一中啦啦操队代表云南省参加2024年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斩获2个全国第一名,区教体局获评“全国啦啦操特别贡献单位”称号。
坚定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步伐,学校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各校校长主动思变求变,学校管理从被动服从到主动谋划,“一评三考”考核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到2.0版本,更加注重书记、校长和教师、教研员专业能力和业绩评价。今年,对专业素养考核不合格的38名校长、教师进行公开通报和提醒谈话;班级管理从单一管理到“双班主任”负责制和班主任进班坐班并轨尝试;教师住校参与学校从早操到夜间陪寝的全过程管理,全员治校水平逐步提高。结果运用更加公平、有力。严格以“一评三考”成绩作为领导干部及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包括今年教师节受表彰的138名教师和4个集体都是按成绩、贡献评上来的。一年来,调整学校干部38名,其中因不能胜任现职免职干部6人;同时,以“县管校聘”为抓手,按照每年2%的比例调整教师,今年调整的52名教师中,“一评三考”成绩排名靠前调到更高层次学校或交流任职18名,“一评三考”成绩靠后调整至更低层次学校或降低岗位等级34名,激发教师队伍争先创优、不甘落后的干事热情。优质资源更加均衡、互补。今年正式启动集团化办学机制,以“优质校+薄弱校”的模式,坚持学校公办性质不变,先后成立3个基础教育集团,成员学校的执行校长均由牵头学校派驻,半年来,牵头学校派到成员学校帮扶教师达15人,成员学校派到牵头学校提升锻炼14人,实现管理模式、师资结构等优势互补,校际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聚焦高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多渠道引才
2024年,补充新教师194名,招募银龄教师2名,区外引进优秀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19名。同时,申报部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培养19名,区级财政单独预算培养省级公费师范生14名,“抢占”未来优秀教育类人才。坚持多元化育才。完善“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培育体系,新增市级名校长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4个,累计培育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29人,骨干教师占比达32.7%。全覆盖开展军事化全封闭新教师入职培训、薄弱学校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坚持多方位强才。优化学科竞赛体系,组织首届中小学教师命题大赛、团队集体备课大比拼等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全区教师荣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23项、市级10项。选拔60名后备干部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获得优秀学员称号35名,优秀率达58%,优秀人数、优秀率均位列全省各县(区)第一。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