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普洱市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正以蓬勃之势激发乡村旅游内生动力,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山水风光、历史人文、非遗民俗、文化体验等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呈现出来。
“三活三变”,解码“曼海经验”。墨江县联珠镇曼海村民小组以党建为引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三活三变”之路。盘活资产,变村寨为经营场所,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成立新型经营主体公司,将废弃的烟房、广场打造成民宿、研学中心等,实现项目建设与乡村发展的高度融合。用活优势,变资源为经营产品,一根小小的竹子也能成为竹编工艺品、非遗产品和研学课程,充分挖掘当地非遗竹编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精神培育融入乡村生活,利用“非遗+助农”形式,打造乡村非遗体验中心。激活动力,变农民为经营主体,在党委政府和优秀企业的引导带动下,农民们纷纷转变角色,成为非遗研学讲师、民宿老板、商店店主等,解决农民生计问题,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曼海村民小组通过“三变三活”,实现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4万余人。
联农带农,尽展乡村活力。思茅港镇以党建带群建为抓手,联农带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从“月亮湾漫漫沙滩”项目发展突破,激发内生活力,实现橄榄坝村滨水文旅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该项目创新管理模式,整合江海文化元素,打造“一带十区”景观和多个功能区,联动建设大石斑渔趣主题公园等项目,初步形成热带滨水田园文旅综合体雏形,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发展的机会,直接带动周边40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思茅港镇致力于提升产业型集体经济组织化程度,培育高品质乡村旅游网红点,自2022年10月漫漫沙滩试运营至今,全镇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2023年橄榄坝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特色融合,保留乡土韵味。思茅区云仙乡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要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创新的同时守住乡土气息。“芒木傣香米”作为云仙乡骂木村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文旅融合的“活水源泉”,当地村民采用传统方式种植、传统收割、传统加工、不抛光、不打蜡、现碾现卖,产出优质水稻大米,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则是融合发展的“再生动力”,骂木村小团山人居环境优美,保留乡村风貌,体现民族风情,蓬勃乡村原始生命力。云仙乡以乡村旅游为契机,举办首届“傣香米丰收节暨水稻收割劳动竞赛”,打造“云仙彝族乡骂木村小团山农旅融合项目”,实现田园、营地、滨水、乡土体验多维融合。未来,云仙乡将依托区位优势,深入挖掘特色资源禀赋,建立利益联结新机制,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因势利导,三产融合发展。江城县整董镇整董村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深挖民族文化内涵,为乡村振兴赋能未来。当咖啡与乡村相遇,独具民族特色的“村咖”成为村里引人注目的一处风景,为整董村旅游业带来新可能。整董镇持续扩大咖啡种植规模,探索庄园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不同产业间的特色碰撞,联通各商户、农户合作,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整董村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勐桑洛小镇为核心,投入资金大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举办节庆活动等,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共富。2024年泼水节期间,整董村接待游客4.3万余人次,旅游收入高达3800余万元。
普洱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是产业融合的创新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普洱各地通过党建引领、联农带农、因地制宜、特色产业等充分挖掘特色资源、打造经营主体,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激活乡村旅游活力,打造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相信在未来,普洱的农文旅融合之路将不断走深、走远、走实,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希望。
云南网通讯员 姚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