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 | 磨黑镇团结村:民族团结之花在红色土壤上开得更加鲜艳
云南省宁洱县磨黑镇团结村辖22个村民小组1047户3124人,居住着哈尼族、彝族、傣族等8种民族,民族占总人口的79%。一直以来,团结村利用磨黑镇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磅礴力量,各民族牢牢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勤劳、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与乡村发展互促互融的新篇章。
发挥民族党员作用 让民心“聚”起来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团结村以村组换届选举为契机,从加强村党总支班子建设入手,把那些带领群众致富有办法、维护民族团结有思路的党员、骨干选拔到村“两委”、村民小组中,选优配强了村组领导班子;以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根本,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完善“党员之家”、农家书屋、党务工作公开栏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同时,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共建立了集体17项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村级基层党组织治理“三三机制”(开好三个会、用好三类人、上好三堂课),并在全县推广。近年来,团结村党总支分别被授予“普洱市示范党支部”“宁洱县基层党建红旗村”“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21年,团结村党总支书记刘松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激发民族群众参与性 让村庄“美”起来
走进团结村,只见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平坦的水泥路串起了家家户户,路两侧的竹篱笆圈出了田园气息,让人感觉生活的芬芳无处不在。作为多民族聚居大村,2017年起,以丫口寨为示范点,根据各民族群众的接受度、可行性和风俗性,以点带面在全村各村民小组开展了村规民约制定和完善工作。经过近3年的实践,形成了卫生清扫制度化、乡风文明约定化、集体事宜协商化的规范化乡村管理体系。定时不定时召开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会、传统文化培训会,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及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普及和实践活动,促进了全村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整个村庄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帮互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建立民族村寨规矩 让乡风“好”起来
团结村以做好落实村规民约有关工作,并以此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及乡村文明建设。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党员带头执行好“四议两公开”制度,把贫困对象识别、扶贫项目规划、农村危房改造、重大资金使用等纳入村民会议、群众监督范畴,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知晓、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并依托镇垃圾处理站市场化运作机制,率先在团结村全面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村民自觉缴纳清运费,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农村环境卫生显著改善。2020年,全村村组道路已全部完成硬化,实施了民房改造204户,积极为地质灾害点的38户农户找地点、搬迁安置,完成生活生产基础改造,惠及全村22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860户3121人,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挖掘民族产业潜力 让群众“富”起来
过去的团结村,经济来源都靠传统的种植、养殖业,能够支撑老百姓稳定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几乎为零。202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839.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95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
“一个地方要和谐稳定,首先经济就得发展,这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稳步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团结村党总支书记刘松说。2017年,刘松带领村“两委”以“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动612户农户种植芒果5300亩,指导农户向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借助农超对接、电商助推等现代营销模式,扩大销售渠道,2019年,全村芒果种植收入44.5万元,群众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经过多年产业发展探索和总结,团结村通过“改变群众观念,发展烤烟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引进新兴产业”“积极建设冷库,稳定蔬果产业”三步走带领全村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如今,全村近90%的农户加入了村级合作社,甜脆芒果、烤烟、咖啡、蔬菜等产业协调发展,种植规模达1.2万余亩,农户户均有产业18亩以上,同时,建起了日储量500吨的冷库,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绿色产业链,构建了“村、社、企、户”四位一体发展模式,盘活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探索走出了一条村集体、村民、企业多方受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会组委会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