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沪滇协作结硕果 景谷茶香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 16:50:16  来源: 云南网

  普洱市景谷县景谷镇,作为普洱茶核心原产地与主产区之一,这个常住人口1.3万余人的小镇,曾因“以路为市”的粗放交易模式制约发展。如今,随着沪滇协作项目的落地生根,标准化交易市场拔地而起,光伏板在大棚顶熠熠生辉,“万担茶叶之乡”正通过沪滇协作的深度融合,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景谷镇茶文化底蕴深厚,曾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享有“万担茶叶之乡”的美誉。全镇现有茶园面积5.9万亩,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约3.18万亩,全镇涉茶市场主体共计1032家,茶叶年产量超3000吨,综合年产值突破3.6亿元。然而,在2020年之前,繁荣的交易缺乏规范场所,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阻碍交通,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以前赶集全靠路边摆摊,遇上下雨就得收摊,现在市场里有固定摊位,再也不怕风吹雨淋!”景谷镇搬迁户李大姐的感慨,道出了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2020年,沪滇协作精准施策,投入1200万元建设景谷镇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点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其中上海对口帮扶援滇资金600万元,其余为易地扶贫搬迁公建资金结余配套。项目占地15亩,建成商铺84间、室内摊位630个、停车位161个,配套太阳能路灯、绿化工程等设施,彻底结束了景谷镇“有产业无市场”的历史。

  项目实施过程中,景谷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导向”原则,鼓励群众就业创业。同时景谷镇9个村1个社区联合成立茗山益众劳务有限公司,通过抱团发展模式,形成“1个企业+10个村社+N个市场主体”的产业联盟,形成“党建+农户+市场”的组织架构。将分散的农户、合作社、企业拧成“一股绳”,确保资金使用、收益分配全程公开透明,让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翁”。

  市场建成后,成功引入商铺摊位80余家,实现“市场建起来、群众富起来、集体强起来”的多重效益。“交易市场做生意,棚上光伏收益稳定,还能就近务工,一块土地三份收益,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是景谷镇群众对沪滇项目的生动点赞。

  为破解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单一”这一难题,景谷镇在巩固茶叶等传统产业基础上,2022年依托沪滇协作资金100万元,实施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光伏发电二期项目,在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钢架大棚顶部,安装425块光伏板,建成总功率280kw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光伏项目投运以来,年发电量达50万千瓦时,年收益超25万元。利用市场大棚屋顶空间建设光伏电站,实现“棚下交易、棚上发电”的立体效益。项目采用“公司+党组织+农户”模式,资产归茶苑社区集体所有,收益由茗山益众劳务有限公司统一分配,重点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补贴搬迁户生产生活,收益实现“阳光存折”式长效增收。

  通过“租金收益+光伏发电收益”双轮驱动,年收益达80余万元,带动1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迅猛增长。特别是市场还开发公益性岗位17个,吸纳困难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人均月务工收入增加800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脱贫目标。数据显示,2024年景谷镇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7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38万元。

  云南网通讯员 王宗晨 记者 沈浩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