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江水澄碧。走进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点——普洱市思茅云仙乡团山村丫口田小组,一排排灰瓦白墙的联排楼房整齐有序,道路干净整洁,庭院花草葱郁。从偏僻落后的“穷山沟”,到宜居宜业的“新家园”,“十四五”期间丫口田小组31户125人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绘就一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新图景。

挪出穷窝,基础升级筑新家。丫口田小组党支部书记、小组长彭新华说:“丫口田小组原来叫嘎里寨,村民居住分散,房屋低矮老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发展困难”。借助糯扎渡水电站移民搬迁政策机遇,该小组实施整村搬迁,统一规划建设新居。如今,家家户户接通自来水、国家电网和宽带网络,组内道路全面硬化,路灯、活动室、公厕、垃圾收集点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从“泥巴路、土坯房”到“水电网全通、生活便捷”的根本转变。

整治环境,生态宜居展新貌。搬迁不仅是居住地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提升。丫口田小组将“生态宜居”理念融入新村建设,推行“积分制+村规民约”制度,落实“门前三包”,引导村民共建美丽家园。曾经的杂物堆、垃圾场变身小花园、小菜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是从景谷嫁过来的,现在寨子就跟小公园一样,住得舒心,人也精神了!”村民阮英感慨道。如今,村庄与周边山水相融,形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新风貌。

培育产业,稳定增收拓新路。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关键靠产业。丫口田小组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咖啡、橡胶两大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村民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致富带头人彭有红介绍:“去年我家种植咖啡20多亩,加上收购加工,收入超过30万元。”产业兴旺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安居乐业的根基。
从“基础设施滞后”到“生活便捷舒适”,从“人居环境脏乱”到“生态美丽宜居”,从“传统种养维生”到“特色产业增收”,丫口田小组的蜕变是糯扎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生动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鲁文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