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的林地间,生机与希望在绿意中涌动。重楼、滇黄精、茯苓等中药材,正悄然在威远镇的土地里扎根,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以前守着大山,挣不到钱,只能外出打工,日子没有丝毫盼头。”威远镇文朗村中药材种植户饶永回忆起过去,语气里满是感慨。他所在的文朗村群山环绕,这里曾经济落后,村民们在有限的耕地里种着传统农作物,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
转机随威远镇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浪潮一同到来。威远镇依托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积极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逐步培育起滇黄精、白及、重楼、茯苓、三七、金毛狗蕨等多种适应当地生长的中药材,为山区发展点亮了新方向。

为让中药材产业走得稳、走得远,威远镇以“技术赋能”为抓手,积极组织中草药种植及加工培训,为产业发展筑牢“硬支撑”。以茯苓种植为例,威远镇常态化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围绕选地整地、菌种接种、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开展现场指导。今年以来,已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农户1100人次,从“不懂技术不敢种”到“掌握技术放心种”,技术赋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为中药材种植的“行家能手”,为产业增收保驾护航。
同时,为破解中药材“卖原料利润薄”的难题,威远镇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在茯苓种植方面,全镇共有茯苓加工厂17家,年加工鲜茯苓能力高达10750吨。去年,这些加工厂实际加工鲜茯苓10500吨,制成干茯苓4100吨,仅此一项产值就达5200万元,成功带动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这条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让茯苓这味中药材在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今,在党建引领和能人大户示范带动下,威远镇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大户带小户”的联动发展态势。饶永家的中草药种植规模也从最初的4亩逐步扩张至60余亩,不仅自己实现了增收,还带动20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生态饭”。
截至目前,威远镇全镇有超过3000名群众投身中药材产业,共有2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优质种源、统一制定种植标准、统一对接市场渠道的发展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200亩,预计综合产值可达8400万元。
云南网通讯员 罗昆红 石静 记者 高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