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兴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构建“四维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探索出一条“党建强、治理优、乡村美、百姓富”的新发展路径,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

组织引领在一线,治理有精度
镇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农村“两污”治理工作纳入全镇重点工作计划统筹推进,着力构建“镇党委—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组织体系,先后召开专题部署会、现场推进会12次,研究制定《正兴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链,为全镇治理工作描绘了清晰的“施工图”。
建立“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三级包保责任制。由镇级挂村领导带队,整合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镇级包村工作组等共计150余人的骨干力量,组成12支“突击队”,聚焦污水排放现状、管网布设路径、化粪池选址等专业技术问题,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全覆盖开展摸排工作。
全面走访、逐户建立“民情档案”和“问题清单”,累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30余条,现场解决实际困难80多个。针对山区村寨分散、地形复杂等特点,根据每户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状况等,量身定制“一户一策”治理方案,真正做到“精准把脉、对症开方”,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支部牵头聚民心,治理有力度
各级党组织主动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改变以往在会议室里念文件、读报告的传统模式,将议事场所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各党支部结合实际,利用傍晚等农闲时间走村入户,党支部书记、老党员、致富能手用浓浓的乡音和鲜活的本地方言,将专业的治理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大白话”。同时,组织群众到已完成的示范点现场观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讲明治理效益,有效消除了群众心中的疑虑和观望情绪。
镇党委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翁安村老彭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主动作为,率先召开专题动员会,支部党员不仅自己带头签协议、先施工,还化身“政策宣传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形成了“党员带着群众干”的生动局面。新寨村那嘎田党支部通过面对面的群众会议,明确了“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推进思路,迅速辐射带动周边14个村民小组的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镇党委将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实现资源互用、成果共享,形成了“整治一片、提升一片、亮丽一片”的综合效应。
正兴村二组党支部借助村委会驻地优势,组织党员先锋队,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全组98户农户的参与意愿摸排和初步动员。各党支部通过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使得全镇农户对污水治理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均达到100%,主动参与率稳定在90%以上。群众会成为党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成功实现了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的根本性转变。

党员躬身作示范,治理有亮度
各村党总支牵头,将政治素质高、带头能力强、群众威信好的党员组织起来,组建了12支“污水治理党员先锋队”,分片区设立45个“党员责任区”,挂牌20个“党员示范户”。先锋队员们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做一线“施工员”,还是矛盾“调解员”。景南村党员主动与全村15户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家庭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从申请、施工到验收,提供全程帮办服务,确保了治理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他们身穿红马甲,活跃在治理一线,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党员先锋队的带动下,全镇已有2335户高质量完成污水治理改造,累计吸纳83名村民参与施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约2500元。不仅美化了家园,更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党员的示范效应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推动全域治理的强大动能。
目前,正兴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治理完成率稳步提升至90%,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塑形”与文明乡风的“铸魂”同步推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加澎湃、更加持久的“红色动力”。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王庆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