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在澜沧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联合普洱市通达工程机械职业培训学校在多依林村举办为期15天的中草药种植员培训班,不仅精准对接50名脱贫户与一般户的“技能增收”需求,更成为当地千亩中药材产业项目的“人才储备库”,让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在乡野间加速转动。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人才为要。2024年10月,富邦乡迎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契机:成功牵手云南泽润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加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约6.5千万元的中药材基地产业项目(一期)正式落户多依林村,1000亩的连片种植规模,为当地绘就了“产业兴村”的新蓝图。项目落地后,“懂技术的人在哪儿”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此次中草药种植员培训,正是富邦乡瞄准产业需求、提前布局人才培育的关键一步,让“产业落地”与“人才储备”同频共振,为千亩基地的后续运营吃下“定心丸”。
“以往种药材,雨季一到就烂根,现在老师把‘药方’送到了田埂上!”培训课堂上,村民们的讨论道出了学习的迫切。围绕千亩中药材基地的实际种植需求,培训摒弃“纸上谈兵”,走出了“按需施教”的新路子。针对当地气候湿润、山地多的自然条件,以及过往种植中出苗率低、雨季烂根等“老大难”问题,培训创新采用“理论+实操”双轨模式。

理论课上,专家不念讲义、不绕弯子,直接以基地种植可能遇到的问题为案例,把“土壤酸碱度调节”“病虫害绿色防治”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土办法”。
田间实操,讲师手把手演示种苗挑选、土壤翻耕、水肥配比等关键步骤,学员们分组围在田边,蹲下身观察、凑上前提问,有人用手机拍视频存步骤,有人拿纸笔记要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种“教室连着地头、知识对接产业”的教学方式,让技能真正从“课堂”走进“田间”,确保村民“学得会、用得上、能见效”。
“学完能考证,还能去基地上班,这培训比啥都实在。”脱贫户张大哥脸上满是期待。培训现场,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到五十多岁的种植户,都透着一股“抢着学”的劲头。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培训结束后将组织专项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国家认可的中草药种植员技能证书——这不仅是“学到本事”的证明,更是通往千亩中药材基地就业的“敲门砖”。从“免费学技能”到“考证促就业”,再到“就业稳增收”,富邦乡用“培训—考证—就业—增收”的完整闭环,让村民的“技能梦”变成了“增收梦”,也为千亩中药材基地储备了懂技术、能扎根的“乡土专家”。

立足当前培训与产业发展的良好开局,下一步富邦乡将围绕“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发展”持续发力,深化与云南泽润、上海加邻两家企业的合作,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部分掌握核心技能的村民以“技术入股”或“承包种植”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从“就业增收”到“创业致富”的跨越。
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乡村兴。富邦乡以“产业引进”搭台、“技能培训”唱戏、“长效机制”固基的实践,不仅破解了“产业缺人才、村民盼增收”的现实难题,更勾勒出产业与人才双向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王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