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为群众办实事 人大代表在行动丨曼亨村的“民情摆渡人” 算好“民生账” 拉紧“民心线”
在西盟县岳宋乡曼亨村,娜飞的民意账本、岩桶的调解账本,都是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标配”。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写进了每一条修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每一盏照亮晚归路的路灯、每一次化解矛盾后的笑脸里。

“传声筒”的民意账本
清晨的薄雾还缠在曼亨村的山尖上,娜飞的胶鞋已经沾了一圈露水。她踩着沉实的脚步往曼亨村六组的球场走,远远就看见村民娜布正带着小孙子在健身器材上晃悠,银铃般的笑声裹着山风飘过来。
“以前娃娃们放学就往山上跑,现在有了这些器材,球场里满是娃娃的笑声,我们老年人也能来拉拉筋。”曼亨村六组村民娜布笑着说。

说话时,娜布的小孙子还攥着健身器材的扶手不肯放。娜飞掏出磨得有些毛边的笔记本,笔尖在“六组健身器材维护”那行字上画了个勾——这是她上个月收集到的民意,如今已经落实。作为连任五届的乡人大代表、三届县人大代表,娜飞的笔记本里记满了这样的“民生账”,从修路灯到拓宽水泥路,每一页都写着村民的呼声与落实的痕迹。

“如果人大代表不跑不记,怎么发挥代表作用?”火塘边的竹凳上,村民给娜飞倒了杯茶,她边听边在本子上记着“四组灌溉水管老化”的诉求。这样的入户走访,她坚持了十几年,从山头到田埂,从火塘到会场,她总说自己是“传声筒”,多跑几趟山头,多喝几户人家的茶,好政策才能落地生根。去年她在乡人大会议上提出的“完善各组体育基础设施”建议,如今曼亨村每个组都有了球场和健身器材,夜里亮起的路灯把村道照得透亮,村民夜里出门再也不用打手电筒。

“和事佬”的调解账本
午后的阳光晒暖了村道,岩桶骑着摩托车拐进岩吕家的院坝,车斗里还装着给孩子带的糖果。
“最近没再吵嘴吧?”他刚坐下,岩吕就递来一杯茶,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多亏你当时天天来劝,不然我们俩真就散了。”

去年年底,岩吕和妻子娜换因为家庭矛盾吵得要离婚,岩桶连着五天往他们家跑,用村民熟悉的“家常话”讲情理,一会儿说“夫妻俩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一会儿又聊起两人刚结婚时的趣事,终于让剑拔弩张的夫妻俩握了手。
“基层矛盾就像山里的云雾,不及时散,就可能变成大雨。”岩桶坐在岩吕家的竹椅上,手里的调解记录本已经记满了厚厚一本。作为县人大代表,他把“有事就调解,无事报平安”当成信条,村里的矛盾纠纷他总是第一时间介入,用“村音说户理”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近年来曼亨村实现矛盾纠纷“零上交”。

“看见大家日子越来越好,再苦再累都值。”娜飞的话,道出了基层人大代表的心声。这种常态化的为民服务,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娜飞十几年如一日的民意收集,岩桶常年不辍的矛盾调解,让基层民主有了温度,也让乡村振兴的脚步走得更稳。
在西盟县,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像他们一样,扎根基层,把民声记在心里,把实事办在实处,让“为民”二字,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刁弘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