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景谷永平:紫米满仓助农增收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近日,景谷县永平镇永裕社区的200亩紫米示范基地迎来丰收。金黄的稻浪里,数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轰鸣的机械声奏响了丰收的乐章。
田野间,操作熟练的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一次性完成切割、脱粒、秸秆粉碎还田等多项工序。“以前抢收抢种靠人工,效率低下,现在一台收割机每天能收割约20亩紫米,而且损耗低、清洁度高,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紫米的完整度和品质。”农机手刀兴华说。
收割结束后,测产小组立即开展测产工作。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测产流程,在随机选取的代表性样点中,仔细测量株距、行距,认真数取有效穗数,并现场脱粒、称重、测定水分和杂质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测产小组得出了初步结果。“从目前随机选取的几个样点初步测算来看,今年这片示范基地的紫米长势均匀,穗大粒饱,预计平均亩产能够达到513公斤。”永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艾仁俊详细记录着数据,声音中透着喜悦。
永裕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仕俊捧起刚收获的紫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通过选用‘旱优73’‘思紫19号’优良品种,配套绿色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再加上全程机械化,实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
据悉,该示范基地已实现从耕、种、管、收的全程机械化种植。从前期耕整地用旋耕机深耕碎土,到中期采用精量播种机控制播种密度与深度,再到生长期通过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最后用联合收割机完成收割,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农机“护航”,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更让种植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为紫米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2025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示范基地,这里不仅是“高产田”,更是群众的“技术课堂”。永裕社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之初就面临“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考题。为了实现搬迁群众从“住下来”到“富起来”,社区把紫米产业作为“金钥匙”,免费为群众提供优良稻种和技术指导,定期组织农机操作、田间管理等技能培训,让农户变成懂技术、会种植“新农人”的同时,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订单收购,确保农户种得出、不愁销、腰包鼓。
产业的高效发展带动了群众的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基地在紫米种植、管护等关键节点,每天需七八十名工人,为社区搬迁群众以及周边农户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务工人员每人每天能获得150元劳务收入,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据了解,永裕社区200亩紫米示范基地总产量将超过100吨,市场价达3.7元/公斤。此次紫米的丰产丰收,不仅是全程机械化种植与优良农技结合的生动成果,更是永平镇以技术赋能农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鲜活注脚。下一步,永平镇将以该示范基地为依托,联动周边村组整合闲置土地打造“连片式紫米产业带”,积极引入市场主体,推动紫米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着力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一季丰收”向“四季增收”转变,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持续奏响田野丰收乐章。(邱海艳 杨舒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