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山”共治 同守云岭大地发展绿脉——澜沧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走深走实
近年来,澜沧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一山一水一叶一街一歌”,凝聚千年茶山、江河血脉、绿叶纽带、集市烟火、民族乡音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将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推进,走出一条独具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全域创建之路。
云开雾散,阳光洒在景迈山间,一片生机盎然。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澜沧县惠民镇,分属景迈村、芒景村两个行政村,有景迈大寨、糯岗古寨、翁基古寨等15个自然村寨,汉、哈尼、佤、傣、布朗等各族儿女世代种茶制茶、守护茶山,以敬仰万物、敬仰自然、天人和谐的智慧,造就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星辰变换、四季轮回,景迈山各族群众自觉树牢“山上保护,山下发展”“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的发展理念,将只在春秋两季采摘茶叶的共同约定延续至今,日常养护也按照先辈留下的方法,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除草只用手拔或镰刀等,探索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多年来,澜沧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行“党支部+同心互助”共建模式,166个“同心互助组”扎根景迈山各个村寨,将党员与群众紧密联结,携手守护着这股绿脉;同时出版《景迈山民间故事集》等书籍、打造《景迈山之夜》等文艺精品,制定《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保护利用古茶林公约》等村规民约,融自治与法治为一体,集共治与共享于一体,让古茶林得到有机演进、活态传承。
“共治”,让各族群众交往更加频繁,各村寨依托本地传统节日开展“艺术之乡”建设活动,打造茶祖节等文化盛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场面。
“我很高兴参与这个节日!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景迈山上绚丽绽放!团结就是发展!团结就是力量!”2024年10月15日,芒景村布朗族最后一位世袭头人苏里亚的儿子苏国文在参加景迈村“开门节”活动时如此说道。
当天,芒景村与景迈村近400名村民汇聚于景迈大寨,敲起铜锣、打起象脚鼓,通过传统的旋律和节奏展现出两村从单一到融合的变化。
在景迈山,民族团结故事比比皆是。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团结互助,各族群众同心共管古茶林、携手共庆佳节。
2022年,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被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10月,还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顺势而上,澜沧县引进企业,联茶庄园、六时酒店、茶马古窖等项目纷纷落地,布朗小调分享、采茶制茶体验、民族服饰旅拍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让纷至沓来的游客尽情感受茶文化魅力。2024年,景迈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旅游收入3.38亿元。
景迈山的生动实践,如春风化雨般凝聚起澜沧县各族群众携手共治的磅礴力量。
制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组建拉祜语、佤语等双语普法队伍,推动“法治边关行”“法治进乡村”等活动全覆盖。
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采取“法治+礼俗”治理模式,依法修订村规民约;10872名各族群众担任网格员,开展民情走访;建立40个抵边村民小组党支部,挂牌250户“党员中心户”,联动各族边民,共守祖国疆土……
山峦叠翠,见证村寨巨变。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星火在村间点燃,一幅和谐共治、共同发展的生动图景在澜沧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