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都是收信人 | 我们这样做,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思茅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效综述(二)
近年来,思茅区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凝聚全区上下合力,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大格局。各职能部门主动担当、密切协作,以创新举措破解难题,以务实行动惠及民生,推动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涌现出一批具有思茅特色的亮点工程和示范模式,形成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进的生动局面,为谱写新时代思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茅城区。
区委党校:深耕理论沃土 绽放团结之花
近日,在思茅区委党校的教室里,来自不同乡镇、岗位的各族党员干部学员围坐一堂,热烈讨论民族团结实践教学的见闻与感悟。作为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的一个缩影,区委党校始终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以扎实举措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区委党校组织参训学员在民族团结广场开展现场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播理论、凝聚共识的主渠道。区委党校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活动。创新开发“枫桥经验”现场教学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案例教学,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地观摩”教学模式,增强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其中,《多民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以思茅区南屏镇倒生根社区为例》案例课程入选第四届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案例”,为多民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路径参考。今年1—9月已完成理论宣讲141场次,受众15094人次。
此外,区委党校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将民族团结专题课程、现场教学纳入党性教育,纳入全区基本培训、党员培训等各类培训,各类主体班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比例超过总课时的10%。无论是乡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还是部门培训班、委托培训班,学员们都能接受到系统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今年1—9月共举办培训班44期、培训各族党员干部4762人。
参训学员现场诵读民族团结誓词。
新录用公务员李海燕表示:“现场教学让我亲眼看到各族群众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抱,共谋发展、共传文化,深受触动。今后我将自觉把促进民族团结融入日常工作,用心用情服务各族群众。”
区委党校教师黄白琴介绍说:“我们不仅要求学员学,更要求教师率先学深悟透。我们定期组织师资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和专题教研,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权威、生动。同时,鼓励教师开发相关教学案例,将理论研究与思茅区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努力为学员们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供给。”
这些扎实工作的背后,是区委党校对自身职责使命的深刻把握。“党校因党而立、为党而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将这项教育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努力培养一批批深深懂得民族团结可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善于开展民族工作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思茅区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夯实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力量。”思茅区委党校副校长游佳表示。
如今,走进思茅区委党校,民族团结的氛围日益浓厚。课堂上的深入研讨、现场教学点的真切感悟、学员之间的交流交融,无不印证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思茅区委党校正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扎实的行动,持续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倒生根社区:一棵“倒生根” 满城“团结花”
在思茅区的倒生根社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宛若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居民的生动写照——虽根系各异,却紧密相连、共生共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民族社区风貌。这里居住着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16个民族群众,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多民族社区。长期以来,倒生根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温暖人心的举措,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绚丽绽放,结出丰硕果实。
倒生根社区。
走进社区,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包容和谐的浓厚氛围。活动中心内,居民齐聚一堂,或下棋对弈,或排练舞蹈,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李亚玲是这里的“当家人”,也是民族团结工作的积极推动者。她介绍说:“我们社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民族聚居,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的工作核心就是‘融’字,通过创造各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真正融为一体,亲如一家。”
这一“融”的理念,体现在社区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社区精心打造了“初心驿站”“便民食堂”“退役军人之家”等实体阵地,将其作为居民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社区还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居民在品尝特色美食、欣赏民族歌舞的过程中,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
倒生根社区举办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暨“综治维稳宣传月”系列活动。
民族团结不仅仅是节庆时的欢聚,更是困难时的相互扶持。社区居民赵兰仙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她的家庭遭遇变故,生活一时陷入困境。社区网格员在走访中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上报社区。社区不仅及时为她家申请了临时救助,还发动社区党员和各族邻居进行爱心捐助,帮她渡过了难关。“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们像亲人一样帮我,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赵兰仙动情地回忆道,“我们这里谁家有困难,其他人都会伸手帮一把。”
倒生根社区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区治理新路径,将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融落实到社区治理,推动建立“民族团结和谐小区”“民族团结文明楼院”管理制度,构建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网络,组建民族团结志愿者队伍,完善工作信息动态管理。成立社区“五老说事评议室”,调解邻里大小矛盾。
倒生根社区志愿服务队工作人员为居民服务。
同时,社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广泛宣传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每年3月举办“民族团结月”,组织传统体育、民族歌舞表演、民歌对唱等活动,让民俗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还成立了多支各族群众参与的文体队伍,举办丰富活动,促进彼此交流和感情融洽。李亚玲说:“在我们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里,始终倡导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用包容促进融合。我们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工作,努力推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携手迈向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
2015年,倒生根社区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6年,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020年,成功创建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4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如今,在倒生根社区感受到的是其乐融融、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各族居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共享发展成果,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为思茅区乃至更广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基层经验。
思茅区人民医院:从“病有所医”到“心有所依”
民族手绘元素亮相院内、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写满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专家团队“妙手回春”获各族群众的视频点赞……近年来,在思茅这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思茅区人民医院成为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的坚实力量,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护人员引导患者就诊。
走进思茅区人民医院,医院门诊大厅内人来人往,秩序井然。在这里,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患者与医护人员亲切交流,构成了一幅和谐温暖的画面。为了让各族群众都能顺畅就医,医院下足了功夫。针对部分民族群众语言沟通不便的问题,医院专门组建了一支多民族医护志愿者团队,团队成员来自傣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多个民族,他们能熟练使用民族语言,为前来就诊的群众提供翻译服务,有效消除了语言障碍。“以前来看病,因为语言不通,总是担心说不清楚病情。有会说民族语言的医护人员帮忙,心里踏实多了。”来自龙潭乡的村民王力说。
据了解,思茅区人民医院成立于2009年,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非营利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院内设59个科室,开放床位499张;现有干部职工739人,涵盖了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等15个民族。近年来,医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立足职能职责,着力打造品牌学科建设,通过建立东西部协作帮扶平台、省内外专家工作站,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护、服务能力,用实际行动诠释民族团结进步医护新担当。医院先后获得“国家县级公立医院基本标准达标医院”“云南省云岭职工人才工程先进单位”“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普洱市清廉医院暨市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普洱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普洱市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医院内的民族团结景观小品。
作为思茅区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积极探索,通过与上级医院建立医联体,邀请专家坐诊、开展手术指导和学术讲座,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促进优势资源下沉各乡镇卫生院,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的目标,促进群众更好更公平享有医疗卫生服务。
外科手术。
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思茅区人民医院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深入民族村寨,开展健康体检、疾病筛查和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医护人员背着医疗设备,翻山越岭,为行动不便的群众上门服务。同时,医院还在病房、走廊等区域展示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医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本职,强学科建设,先后建立了52个专家工作站,不断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促进分级诊疗。接下来,我们将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持续提升诊疗能力,为边疆各族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思茅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望红表示,思茅区人民医院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守护各族群众的健康、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