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为群众办实事 人大代表在行动丨娜能:扎根佤山促发展 倾情履职为乡亲
在勐卡镇马散村,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带头人”。她既是村民信赖的村委会主任,也是心系群众、认真履职的县人大代表——娜能。一位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归乡土,用青春和智慧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传承文化、共建美好家园的佤山女儿。
学成返乡 电商创业拓新路
2014年,大学毕业的娜能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改变乡村面貌的决心,毅然返回马散村。在外求学的经历让她开阔了眼界,也敏锐地发现家乡优质的农特产品——蜂蜜、茶叶等在城市中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当时电商对于偏远山村而言还是新鲜事物,家人和村民对她的“网上卖货”想法充满疑虑。
面对不解,娜能没有退缩。她拿出家乡的蜂蜜,免费寄送给外地的朋友品尝,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了首批客户和口碑。但她并没有止步于个人成功,而是主动帮助村里的其他养蜂户拓展销路,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订单逐渐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证明了知识的力量和返乡的价值。
品牌引领 产业融合共致富
为了带动村民增收,2021年,娜能与伙伴共同创办公司,巧妙地将西盟独特的佤族文化与优质农特产品相结合,精心打造了“勐卡梦”“永俄寨”两个品牌。通过品牌化运营,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让西盟的蜂蜜、茶叶、米荞等特色农产品走出了大山,走进了更广阔的市场。据统计,仅2024年以来,娜能就已带动群众销售农产品收益超过10万元,惠及农户70余家,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我是马散村走出去的孩子,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滋养着我,我有责任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看到大家的收入增加,生活越来越好,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娜能说。
文化根脉 指尖技艺变效益
作为土生土长的佤族人,娜能对佤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不仅源于热爱,更转化为一份沉甸甸的保护与传承责任。身为县级佤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深知这项古老技艺的价值。她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为村里妇女搭建织锦技艺培训平台,不仅提升了她们的技艺水平,更帮助她们将精美的织锦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增收。2024年以来,她带动21名妇女通过织锦获得收益3万余元,真正让“指尖技艺”转化为了“指尖经济”,使佤族织锦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她精心策划组织马散村第一届民族文化传承交流会,促进各村寨间的文化互动与经验分享。她抓住文旅融合的新机遇,通过举办“野果节”等特色活动,向外界生动展示拉木鼓、射弩、佤族歌舞等传统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在带动乡村旅游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在娜能的带动下,马散村培育出4户电商,引进快递站点,打造电商直播基地,边境线上的“电商村”初具雏形。她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和文化传播公司,年平均销售额达60余万元。如今,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流,就连老一辈村民也参与电商发展中,娜能直播时,她的父母会配合吹佤笛、弹弦琴,成为最受欢迎的“助播嘉宾”。
履职为民 真情服务暖人心
自当选县人大代表以来,娜能始终将这份责任牢记于心、践之于行。特别是担任村主任后,她更是将履职尽责融入日常工作中。村里出现矛盾纠纷,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以法、理、情相结合的方式耐心调解,化干戈为玉帛。她对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格外牵挂,积极对接有关部门、联动边境派出所、联络爱心组织,多方争取资源,为他们送去物资和关怀。
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她组织村“两委”干部和返乡大学生举办暖心活动,陪伴老人和孩子共度佳节,并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村民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乡风。长年累月的真心付出和扎实工作,让她赢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大家不仅积极配合村里的各项工作,有了困难也总愿意找她倾诉、请她帮忙。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我一直牢记的一句话,我会继续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为村民们排忧解难,把马散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娜能说。
娜能的故事,是一位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反哺家乡的奋斗故事,也是一位基层人大代表牢记使命、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西盟佤山的绿水青山间书写着致富、传承、和谐的精彩篇章,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带头人的风采与担当。(魏妮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