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景谷永平:践行“两山”理念 走出生态富民幸福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 09:20:32  来源: 景谷发布

  原标题:【生态文明】景谷永平:践行“两山”理念 走出生态富民幸福路

  青山叠翠,碧水蜿蜒。近年来,景谷县永平镇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力践于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保护、绿色经济、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书写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让“两山”理念在乡村振兴一线扎根。

  守护绿水青山,擦亮生态底色

  生态是发展的底色。永平镇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与林长制,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生态管理新机制。

  清晨,崴里村的村级河长刀光团像往常一样,沿着村边河流巡查。“以前河里杂草丛生,还有垃圾漂浮,现在水清岸绿,河里的鱼虾都回来了。”他笑着说。作为全镇最早自发实行河(湖)长制的村落,崴里村的成功实践为全镇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今,永平镇已建立完善的镇、村两级河(湖)长体系,河长定期巡河排查,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实现所有水域管理全覆盖。据悉,今年共清理16条河道,约1.16万米,出动机械100余个台班,清理淤泥等堵塞物约2000余吨,呈现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同时,林长制工作全面落实。为切实守护好每一片绿荫,全镇建立起覆盖170.78万亩林地的镇、村、组三级林长体系,460名林长分区开展常态化巡林,今年以来累计巡林超千人次,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培育绿色经济,转化生态优势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近年来,永平镇深入落实“双碳”战略,着力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让“生态优势”变成“富民资本”。荒山坡、农户屋顶成了“聚宝盆”,永平镇科学利用这些空间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已建成集中式光伏电站1座,预计总装机容量达255兆瓦(交流侧),并网发电后年均供应清洁电力约44275.593万度,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16.8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4.14万吨。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空间更被巧作安排,发展“农光互补”模式,种植喜阴经济作物,实现“一地两用、效益倍增”。

  热区资源也成了“致富密码”。永平镇深耕中药材林下种植,茯苓、重楼、滇黄精等药材在林间扎根。“不砍树也能致富!”种植户们模拟野生环境培育药材,森林为药材提供天然庇护,药材种植又反哺森林生态,形成“林药共生”的良性循环。如今,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年产中药材超1.8万吨,年产值突破1.7亿元,座座青山真正成了百姓的“绿色银行”。

  推动产业转型,赋能乡村振兴

  锚定绿色经济培育主线,永平镇聚焦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并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规范种植流程,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有机肥施用等生态种植技术。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超6500余亩,年供应优质蔬菜约3.8万吨,产值达4.2亿元,“小蔬菜”已长成“过亿大产业”。

  在做强蔬菜产业的同时,永平镇同步发力花卉产业,全力打造特色农业“新名片”。当前,全镇花卉种植面积达1700余亩,年产鲜切花约3000万枝,形成集种植、管理、采收于一体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主打小盼草、天鹅绒、向日葵等兼具观赏性与市场价值的鲜切花品种。并融合农旅资源,推出花卉采摘体验项目,吸引游客打卡游玩,让田间的“美丽”转化为农户的“收益”,为乡村振兴添了“颜值”更增“产值”。

  深化文旅融合,激活美丽经济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民,永平的好山好水孕育出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永平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与活力。近年来,永平镇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自然资源与人文传统深度融合,彝族二月八的载歌载舞、傣族泼水节的欢声笑语、撒鱼节的亲子同乐……一场场浸润着民族风情的节庆活动,既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山林间的生态之美,又深度触摸永平乡土的文化之韵。而文旅融合的实践已不止于“办节”,更延伸出长效发展路径,傣族织锦、竹编等非遗技艺走进旅游场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消费”,既延续了文化根脉,又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从产业升级到文旅融合,如今“绿水青山”不再是停留在纸面的理论,而是化作百姓家门口的真风景、口袋里的真收益。未来,永平镇将继续深耕生态优势,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让青山常绿、碧水长流,在生态富民的幸福路上稳步前行,为乡村全面振兴写下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邱海艳)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