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头图 >> 正文
江城:勐野江畔稻谷香 拉祜山寨庆丰收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 09:16:21  来源: 江城发布

  原标题:江城:勐野江畔稻谷香 拉祜山寨庆丰收

  晨雾还未散尽,勐野江的潺潺流水声,已与打谷机的轰鸣交织成一曲热闹的交响。在江城县宝藏镇板河村坡脚村民小组——这片拉祜族世代聚居的土地上,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地垂着腰,在亚热带的阳光下泛着饱满的光泽。几名身着拉祜族传统服饰的村民走进水田,一场丰收的序幕就此拉开。

  宝藏镇位于江城县西北部,勐野江穿镇而过,用清澈的江水滋养着两岸土地。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独特的亚热带气候搭配肥沃土壤,为水稻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长久以来,水稻种植便是宝藏镇的传统支柱产业,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拉祜族、瑶族、哈尼族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中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从精细选种、科学育秧到悉心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更藏着与土地共生的智慧。

  “轰隆—轰隆”一阵沉稳的机械声由远及近,一台绿色的现代化收割机缓缓驶入稻田,瞬间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拉祜族村民曹爱红稳稳坐在驾驶座上,熟练地操控着操纵杆。收割机的切割装置贴着稻穗根部掠过,金黄的稻秆被整齐切断;经过脱粒、清选两道工序,饱满的稻谷直接落入机身下方的储粮箱;而粉碎后的稻秆,则被均匀撒回田间,化作滋养土地的天然肥料,完成一次生态循环。

  “以前打谷子,要靠很多人力,忙活一天也打不了多少。现在有了机器,一天能打10余亩,真是方便太多了。”曹爱红的感慨,道出了宝藏镇水稻种植从“人力为主”到“机械助力”的巨大转变。而这样的改变,不仅源于农机设备的普及,更离不开农业部门在品种改良、技术指导上的持续发力。近年来,宝藏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围绕“提质增产”核心目标,一方面积极引进旱优73、滇和615、野香优丰占等优质水稻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另一方面大力完善灌溉设施、机耕道等农业基础设施,为村民们的丰收之路保驾护航。

  “2025年,宝藏镇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400亩至4500亩左右。通过前期三四个点位的测产数据来看,今年水稻平均亩产可达450公斤左右。”宝藏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倩明介绍:“相较于2024年,得益于相关农业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及多项基础设施的升级改进,今年水稻单产同比增产约6%,丰收成果实实在在。”

  如今的宝藏镇,连片稻田在田野间铺展,纵横沟渠引活水滋养禾苗,现代化农机与传统农耕智慧相得益彰。这不仅让乡亲们的“粮袋子”更稳、更足,更让拉祜族等民族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勐野江畔翻滚的稻浪,既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农耕文明记忆,更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年,书写出更多关于奋斗、幸福与希望的乡村新故事。(韦沿竹 谢诗仪)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