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中医医院诊疗大厅,退休教师李阿姨正对着固定展示区陈列的中药材标本驻足细看。“以前总觉得中药神秘难懂,现在看这些标本,听医生讲中药的配伍道理,才明白老祖宗的智慧真不简单。”她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当地人对中医药态度的转变。这份转变背后,是澜沧县中医医院用巧思编织的宣传网络,让中医药文化从古籍中走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在澜沧县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长廊里,泛黄的古籍与现代展板相映成趣。医院设立文化建设组联合多科室梳理出的建院以来特色方剂、老中医学术经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娓娓道来。“我们要让群众一进医院,就被中医药的氛围包裹。”文化建设组组长介绍道。从诊疗器具陈列到名老中医生平介绍,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悄然拉近了传统医学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宣传的巧劲更体现在对“人”的挖掘上。在“医师风采”“科室风采”以及“医疗技术”等专栏里,展示该院名中医的诊疗经验,展示懒人瘦身法-穴位埋线、治疗肾阳虚的桂附贴等特色诊疗术,均配上了患者康复的真实案例。医院自主拍摄海姆立克急救法视频教学等深受群众欢迎,在本地社交平台获赞无数。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宣传,让中医药不再是高深莫测的存在。“以前总觉得选择中医是保守治疗,看了中医院医师们的工作纪实,才知道中医药诊疗技术这么厉害。”刚做完手术的患者王大哥说。
时节轮转间,医院的宣传总踩着生活的节奏。春分时节,微信公众号推送“疏肝理气养生方”;雨季来临,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情景短剧在县融媒体中心相关媒体平台循环播放。近年来,澜沧县中医医院通过不断收集和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民族医药文化、民间医药处方及用药知识,不定期召集县域内民族医药传承人开展医药交流会,持续讲好中医药、民族医药故事,为各族儿女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去年,医院拍摄的《传承中医国粹 挖掘民族特色——中西结合治疗骨伤》短视频,还拿下了2024年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作品一等奖。“这些内容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都是我们结合地域气候和群众需求做的。”宣传工作人员小陈展示着他们的选题台账,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节气、每个节日的宣传计划。
走出医院,宣传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在乡镇集市的义诊现场,医师们一边把脉问诊,一边教群众辨认常见草药;校园里,“中医药小课堂”让孩子们动手制作香囊;社区广场上,药膳制作比赛引得居民纷纷驻足。还把宣传就医流程、医保报销政策、中药煎制注意事项等内容编成情景短剧、顺口溜,用方言在广大群众中间表演传唱。这种接地气的宣传,让中医药知识像蒲公英种子一样,飘散到澜沧的各个角落。
如今,澜沧县中医医院的门诊量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选择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一边连着千年传承的中医药智慧,一边通向寻常百姓的健康生活。
云南网通讯员 张婕 陈雪山 记者 高玥 胡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