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郁郁茶山之间,振太镇宛如一颗镶嵌在茶海深处的翡翠。正是这片普洱茶的原生沃土,孕育出了以茶韵兴乡的“新茶人”——姜凝。她带着对家乡的赤诚眷恋,用十余年光阴在古茶林间耕织梦想,让沉寂的茶山焕发生机,让古老的茶韵飘向远方,更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愿景在振太镇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归乡筑梦,沉睡茶山焕生机
姜凝是振太镇文索村镇沅侨乡釜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返乡创业前曾参与上海、昆明等地从事销售、管理和艺术督导等工作。2011年底在了解到家乡有很多优质的古树茶山、茶园因为管理粗放、产能不高而闲置荒废,怀揣着对茶叶热爱的她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茶园开启新的人生。在村党总支的牵线搭桥下,她以“分类盘活、综合利用”为钥匙,找到了唤醒沉睡茶山的致富密码。从焕习村苦荞地到文索村小虎山,她累计盘活收购了14个村38个小组的茶叶,成立了侨乡釜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投入500余万元按5S有机茶认证标准对盘活的茶园和茶厂进行改造。2023年获镇沅县产业发展贡献奖,2021年获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持资金奖补。
茶旅融合,茶香引来万里客
姜凝将茶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通过“生态农业+茶旅融合+文化研习”的模式,让静默的茶山变得可感知、可体验。当春风染绿茶山时,姜凝的茶园便成了诗意的栖息地,吸引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等全国各地的茶商、茶客、研学团队到振太学习体验传统的制茶技艺。在古茶树下,客人们亲手采摘鲜叶,在炒茶锅中感受“杀青揉捻”的古法技艺,于茶香氤氲间聆听振太独特的马帮文化、侨乡文化和民俗文化。
这张“茶旅名片”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是真金白银的增收,2024年公司销售额达到了3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租金收入10万余元。茶园每年可接待50余个团队1000余人,同时也带动了振太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反哺桑梓,不忘初心筑富路
姜凝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始终跳动着一颗温热的公益之心。2015年起,姜凝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开始公益助学,发动全国各地茶友为振太中心小学捐赠50台联想新电脑及配套桌椅,捐赠课外图书6万多册,建立了7个爱心图书室。为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40多个小朋友对接了40多个家庭进行“手拉手一帮一”爱心帮扶,为家乡的困境学子铺就求学之路。
2019年姜凝成立了普洱人文茶道传习馆,用于学习普洱茶制茶技术及推广普洱茶文化公益讲学,积极推广古树茶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把全新的茶园养护技术及管理经验带回家乡,并在当地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制茶技术团队,帮助周边茶企提升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姜凝也成了普洱市景迈山非遗宣讲团专家库成员,多年来她通过产业互助、土地流转、收购茶叶、劳务用工等方式,直接带动周边500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4600元,并辐射带动了周边3000多亩茶园的增收。
从精英白领到返乡创业带头人,在茶香与泥土的交响中,谱写出新时代女性返乡创业的壮美诗篇。姜凝的故事,是振太镇培育“懂技术、善经营”新农人群体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振太镇大力实施“归雁计划”,吸引1500余名大学毕业生、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创新“乡村CEO”培养模式,与6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展民宿管理、电商运营等培训12期,培养技能型人才3800人次。建立“侨乡采茶队”劳务品牌,创建“无量茶栖·旅居人才驿站”,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1万人,就地就业创业5235人。如今的振太以茶为媒,一幅“茶产业升级、茶农增收、茶乡焕新”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云南网通讯员 陈航 记者 高玥 胡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