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探索的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凭借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成效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破解基层养老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景东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7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4%,且数量逐年递增。养老服务资源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曾长期困扰当地政府,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经过深入调研与反复论证,景东县创新探索出“公建民营”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为养老事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模式创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整合资源提质增效
“公建民营”模式即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养老机构的选址、设计、建设及监管责任,为养老服务筑牢硬件根基、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中标企业则发挥养老服务领域专业优势,全面负责日常运营、服务供给与人员培训等工作。
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整合政府与社会力量资源:政府投入解决了养老机构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社会力量参与则注入先进管理理念、专业服务团队与丰富运营经验,有效推动养老服务品质升级。
景东县社会福利中心便是典型案例。该中心由县委、县政府总投资2200余万元建设,作为全县全失能照护机构,设有150张床位,配备毫米波雷达智能监测设备和紧急呼叫系统,可满足完全自理、半失能、失能等各类老年人的入住需求。通过公开招标,四川颐伦养老服务集团入驻负责运营管理,不仅对机构进行个性化改造,增设康复理疗室、书画室、棋牌室等功能区域,还组建了由医生、护士、护理员、营养师等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照料。
多方共赢:老年人舒心 政府放心 企业暖心
“遇到突发情况按铃就有护理人员来,他们对我们很关心,吃住都方便,在这里养老特别舒心。”入住福利中心的周承芬奶奶坦言。她和老伴均患有老年脑,日常生活多有不便,入住福利中心后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对政府而言,“公建民营”模式有效减轻了财政压力,提高了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以往政府直接运营养老机构,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保障服务质量;如今引入社会力量运营后,政府得以将精力集中在监管与政策引导上,助力养老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对运营企业来说,政府建设的优质基础设施提供了良好发展平台,加之政策支持降低运营成本,使其能够专注于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景东县中心敬老院负责人唐小埝表示:“我们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养老和医疗服务,24小时守护日常生活健康,让老年人享受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养老生活。下一步将把服务从机构延伸至家庭养老,并结合景东旅游资源开展旅居养老服务。”
成效显著:完善设施强服务 养老满意度达95%
景东县遵循“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培育服务产业”思路,以“公建民营”模式打造集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失智症照护、医养结合、智慧化养老于一体的服务机构。截至目前,全县已投入6500万元实施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项目,建成社会福利床位504张,在建床位200张,运营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91.5%;建成养老社会福利设施5个、农村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个、互助养老服务站23个、老年人幸福食堂3个,老年人入住满意度高达95%。
在专业服务方面,运营企业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持续提升服务技能,同时与当地医院建立合作机制,保障老年人及时获得医疗服务。从护理员理发铺床、协助卧床,到医护人员测血压、做B超、监测身体状况,养老机构的老人们都能享受到体贴的护理与医疗康养服务,感受家人般的温暖关怀。“在这里重新找到生活意义,每天过得充实又开心。”入住中心敬老院的王奶奶说,她的家人也表示:“工作人员照顾周到,把老人放这儿特别放心。”
此外,“公建民营”模式还带动了当地养老产业发展,随着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更多社会资本涌入养老领域,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云南网通讯员 叶兆玲 周延 记者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