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进入高发期。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通过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预警响应机制、提升物资保障能力,全面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专业与基层并重构建多元融合的应急救援体系
汛期以来,西盟县消防救援大队结合本地洪涝灾害特点,立足实战需求,扎实开展防汛救灾和水域救援实战演练。
“我们实行‘全灾种、大应急’的建设理念,队伍不仅装备齐全、训练有素,还具备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西盟县消防救援大队龙须路消防救援站站长翟祥介绍,“我们还将乡镇专职消防队纳入统一的执勤、训练、作战体系,定期轮训,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在基层一线,乡镇应急抢险队伍则成为“第一道防线”。勐梭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魏兵是当地防灾应急抢险队的“活地图”。“寨子哪块坡陡、哪条沟容易积水,我闭着眼都能摸清楚。”他介绍,每年汛期,他都会带着队员挨家挨户排查隐患,并用佤汉双语讲解避险知识。
目前,全县共有673名基层抢险队员,分布在7个乡镇36个行政村,实现县域全覆盖。
机制与联动并举打造精准高效的防汛“智慧防线”
机制建设是提升应急能力的关键支撑。近年来,西盟县全面推行“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即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发布精细到县、乡(镇)的强降水预警,构建起“预警—响应—行动”的闭环体系。
“通过‘1262’机制,我们可以在强降雨来临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逐级发布预警信息,确保各级各部门精准响应、群众有序避险。”西盟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魏乱表示,“该机制让我们的防汛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御’。”
同时,全县严格执行“四个一律”政策,不仅提升了基层干部的应急决策能力,也为群众争取了宝贵的避险时间。
在机制运行的同时,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覆盖各相关部门、纵向贯穿县乡村三级”的联动格局。县、乡(镇)、村三级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通过指挥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预警信息精准“叫应”到每一名责任人。
此外,依托无人机、卫星电话、对讲机等现代装备,形成了“天空—地面—网络”三位一体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提升了极端天气下信息传递的稳定性与时效性。
物资与能力并进夯实防汛减灾的坚实基础
在防汛一线,物资储备和队伍能力缺一不可。西盟县高度重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储备帐篷、棉被、折叠床、雨衣、铁锹等各类应急物资40余类,总量超过2万件,基本满足中等以下灾害应急需求。
同时,全县共配备救援车辆119辆、装载机88台、无人机16台,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运得快、用得好”。
“我们不仅注重物资储备,更注重队伍能力提升。”魏乱表示,“通过集中培训、业务小课堂、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全民参与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防汛减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西盟县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组织群众参与防灾演练,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在一些重点村寨,村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应急知识,还能熟练操作简单的救援装备,真正做到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每年雨季来临之前,镇上都会来组织开展防汛演练,教我们怎么绑救生绳、用急救包、沙袋等工具,还模拟了转移路线。”勐梭镇班母村一组村民娜迫说,“现在遇到极端天气,群里面都会发布相关预警信息,我们都能提前准备,也知道转移时该带什么东西、往哪走。”
防汛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攻坚战。从专业队伍的冲锋陷阵,到基层群众的守望相助;从“1262”机制的精准预警,到“四个一律”的果断决策;从救援装备的科学配备,到全民防灾意识的普遍提升,西盟县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下一步,西盟县将继续以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牵引,持续提升防汛减灾能力,锻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应急救援尖兵,为全县人民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汛‘安全屏障’。”魏乱表示。
云南网通讯员 刁弘智 吴元皓 记者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