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要闻 >> 正文
“养在深闺”→“火遍全球” 云南高原特色产业有点东西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09:25:00  来源: 云南网

  在北纬21°至29°的云岭大地上,一场由地理禀赋驱动的产业革命正重塑中国农业版图。从昭通花椒的麻香飘溢到孟连牛油果的“黄金裂变”,从保山小粒咖啡的全球突围到晋宁花卉的科技蝶变,云南依托“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构建起覆盖16个州市、14个重点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2024年数据显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元,农产品出口额连续18年稳居西部第一,这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变奏,正书写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云南篇章。

  立体气候孕育的产业分层奇迹

  ☆干热河谷的“绿色金矿”

  金沙江畔的昭通市,通过光伏板灌溉系统在石漠化山区发展出160万亩花椒产业。这种“椒皮厚、麻味正、香味久”的品种,不仅成为“海底捞”“老干妈”的指定原料,更催生出中国最大青花椒集散中心——中国·西南国际花椒产业园。2024年,昭通花椒年产量达8.1万吨,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带动10万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

  在丽江市华坪县,科研团队将丽江山荆子作为砧木嫁接苹果,培育出耐寒抗病的“2700苹果”。通过电商渠道,这种种植于海拔2700米石漠化山区的品种,远销东南亚,带动全县苹果产业产值突破8亿元。

  ☆高寒地带的“白色经济”

  迪庆藏族自治州依托海拔2000—3000米的冷凉气候,在金沙江、澜沧江河谷流域建成10个酿酒葡萄产区。香格里拉酒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带动近万亩葡萄种植,农户每亩收入约4700元。其生产的青稞威士忌、冰酒等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进入欧洲市场,2024年支付农户土地流转和劳务费超2000万元。

  在怒江州福贡县,草果种植面积达32万亩,成为全球最大的草果产区。当地企业开发的草果精油、草果啤酒等深加工产品,使这种传统香料附加值提升15倍,带动5.6万农户年均增收2.3万元。

  科技赋能的产业跃迁

  ☆花卉产业的“7天保鲜革命”

  昆明市晋宁区,中国农业大学与云天化共建的花卉科技小院,研发出压差预冷技术,将鲜切花瓶插保鲜期从3天延长至7天。2024年,云南花卉种植面积达195万亩,鲜切花产量206亿枝,全产业链产值超1400亿元。在斗南花卉拍卖市场,每天有600万枝鲜花通过“航空+冷链+高铁”网络,48小时内抵达“全球餐桌”。

  晋宁区宝峰街道的花农李施存,通过手机APP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玫瑰种植的精准管理。其种植的“菲韵”“冰茶”等新品种,抗衰老、耐贮运特性使订单量同比增长40%。

  ☆咖啡产业的“31.6%精品率突围”

  普洱市孟连县,曾面临“采一斤鲜果赔一块钱”困境的咖啡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实现华丽转身。2024年,云南咖啡精品率达31.6%,精深加工率提升至80%,采购价从每公斤13元跃升至60元。新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加维介绍:“我们不仅卖豆子,更卖风景。”该村建起的咖啡庄园,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咖啡冲煮大赛带动衍生消费超500万元。

  走进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的中咖食品有限公司,只见爱咖人士耳熟能详的品牌在这里都能看到,焙炒咖啡豆、焙炒咖啡粉、挂耳咖啡等琳琅满目的产品也令人眼前一亮。在现代化中咖F2C咖啡烘焙工厂里,第一期可实现年3000吨焙炒咖啡产能和5000万袋挂耳咖啡产能,每日可处理发送10000个以上电商包裹……其生产的冷萃咖啡液,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种植到消费的全流程追溯,成为星巴克、雀巢的稳定供应商。

  市场导向的产业融合创新

  ☆牛油果产业的“334分配模式”

  普洱市孟连县,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12万亩牛油果种植基地。2024年产季,鲜果产量1.95万吨,产值19.8亿元。当地创新的“334”利益分配机制(农户30%、合作社30%、企业40%),使4.5万各族群众受益,脱贫户户均增收1.5万元。

  孟连县芒信镇芒信村村民扎克,从2016年开始种植牛油果,如今扩种至13亩,年收入达15万元。他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使“孟连牛油果”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

  ☆蓝莓产业的“622联农机制”

  红河州蒙自市,探索出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收益分配模式。草坝镇蓝莓家庭农场主李旭斌,2023年种植48亩蓝莓,毛收入300万元,带动周边430个家庭农场发展。全镇蓝莓产值达5亿元,走出一条政企农三方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楚雄州姚安县,芸岭鲜生公司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将有机蔬菜直供盒马鲜生、沃尔玛。其建设的标准化蔬菜大棚,采用熊蜂授粉、生物防治技术,使十字花科蔬菜农药残留为零,2024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实践

  ☆哈尼梯田的“稻渔共生系统”

  红河州元阳县,依托17万亩哈尼梯田发展“红米+鱼+鸭”生态种养模式。2024年,全县红米产量近4万吨,稻田养鱼3606吨,亩产值从3000元提升至1万元。爱春村党支部书记马有开说:“梯田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我们的‘生态银行’。”

  在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带动周边发展茶旅融合项目。2024年,茶农人均收入达2.1万元,古茶树保护与旅游开发形成良性循环。

  ☆赤水河源头的“竹产业革命”

  昭通市赤水源镇,通过“方竹+筇竹”立体种植,在赤水河源头建成20万亩竹产业基地。该项目不仅修复了石漠化土地,还带动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当地开发的竹纤维餐具、竹炭产品,使竹材附加值提升8倍。

  在曲靖市会泽县,盐水石榴通过“林下养鸡”模式,实现每亩增收4000元。这种“树上结果,树下生金”的立体农业,使会泽石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政策驱动的产业集群崛起

  ☆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

  2025年中央财政下达云南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近160亿元,重点支持昭通花椒集散中心、临沧坚果产业园等项目。其中,“花椒贷”特色信贷产品已发放贷款23亿元,带动昭通市建成100个花椒专业村。
在保山市昌宁县,财政投入5亿元建设咖啡产业集群,引进瑞士布勒集团咖啡烘焙设备,使保山小粒咖啡出口额增长40%。

  ☆市场主体的培育壮大

  云南通过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倍增计划,两年净增农业经营主体9.6万户。在昆明市晋宁区,12家花卉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统一制定种植标准,使鲜切花合格率从85%提升至98%。

  大理州宾川县,通过“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模式,培育出柑橘、葡萄、石榴三个10亿元级产业集群。其开发的“妮娜皇后”葡萄,通过冷链物流进入香港市场,售价达每公斤200元。

  当孟连的牛油果通过中老铁路运往泰国,当晋宁的玫瑰在迪拜花市绽放,当保山的咖啡豆飘香西班牙巴塞罗那,云南正用生态语言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范式。这场由高原特色产业引领的绿色革命,不仅重塑着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更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为全球山地农业发展提供了“云南方案”。

  云南网记者 赵丽槐

  本文漫画均由豆包AI生成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