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威远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人员在巡护中发现了一种形态独特的植物。经普洱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尚小宴副教授的专业鉴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鹿角蕨的野生种。
鹿角蕨(jué)(拉丁学名:PlatyceriumwallichiiHook.),俗名重裂鹿角蕨、长叶鹿角蕨、爪哇鹿角蕨等,是鹿角蕨科鹿角蕨属附生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物种。鹿角蕨根茎肉质,短而横卧,叶2列,二型,基生不育叶宿存,厚革质,孢子囊散生于主裂片第一次分叉的凹缺处以下,初绿色,后黄色,孢子绿色。鹿角蕨原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盈江县那邦坝,以及缅甸、印度东北部、泰国等地,生长于海拔210-950米的山地雨林中,对研究蕨类植物区系具有科学意义。
威远江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以思茅松林为保护对象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国内最完整的思茅松天然基因库。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此次发现的鹿角蕨野生种,是保护区继其他珍稀植物和动物之后的又一重要资源,这一发现对于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威远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将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对鹿角蕨的生长状况、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等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其生态变化。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鹿角蕨保护的意识,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自然宝库。
云南网记者 沈浩 通讯员 易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