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县城出发,驱车近两小时到达九甲镇果吉村,再沿着两边长满树木和野草的蜿蜒窄路前行一段时间,才能到达隐于山林之间的舞台。这个坐落于群山之间、常有鸟鸣相伴的传习馆,便是保护和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杀戏的主阵地。
杀戏,当地人又称“老砍刀戏”“大戏”或“狮灯戏”“玩灯”,杀戏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的剧目有30余出,多属于记事性的短小折子戏,唱腔主要为曲牌体,其次为板腔体,也有少量民歌体。明末清初杀戏由长江、黄河流域流入云南,进入哀牢山腹地,流入果吉村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百年发展间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土语、民歌交汇融合,发展演变,逐步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然而,在时间长河中杀戏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1964年,村里已经逐渐没有人表演杀戏了。随着日子过去,我越来越担心杀戏这门传统技艺会遗失,于是在1982年,我开始组织村里的人重拾这门技艺。”杀戏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说,他们四处搜寻记录着杀戏相关内容的书籍,每家凑个一块、五毛来自己制作表演道具和服装,聚在一起练习、表演,让这门快要失落的技艺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
寒来暑往,四十年已过,果吉村的杀戏班依然坚守着这份初心。如今果吉村的杀戏班有68名成员,年纪最大的超过60岁,他们来自村子的各个小组,年龄不同、职业各异,却都是自愿加入,为了让这门传承百年的技艺不被世界遗忘。“只有在我们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大活动上才能聚齐所有人。”杀戏的省级传承人刘仕全说,戏班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办法每次表演都到场,但每次表演总有人能够到场。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人愿意看,杀戏的传承就多一分机会。随着戏班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他们开始走出这个小山村,到周边的乡镇表演,甚至登上了省级的舞台。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学习杀戏的队伍。
2021年杀戏被纳入云南省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项目,每年有50场次演出任务,至2024年10月,“杀戏公益性演出”共演出171场次。“我们现在每年到乡镇义务演出,只要需要,我们就会去,只要能把杀戏传承下去,我们就满足了。”陈云坚定地说。
表演开始前,戏班的成员们从舞台侧面的小房间里拿出自制的服装换上。无论是帽子、衣服或是道具刀枪,都是戏班里专门的成员亲手制作的。布料上绘制图案的颜料变干后,戏服变得像纸一样硬,也重了不少,穿戴时布料摩擦间发出“沙沙”的声音,但他们已习以为常。一场十几分钟的表演下来,每个人已满头大汗,脸上却满是自豪。这场以绵延的群山为舞台背景,以石砖搭砌起的台阶为露天观众席的表演,满载着他们对杀戏的热爱与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家里还有农活要干。”演出结束后,他们利落地换下戏服,收整好道具,便相互道别,步行或骑上摩托车、三轮车,各自散去,仿佛表演是他们生活里再日常不过的一件事。这个隐在深山的舞台再次归于沉寂,但传承之火已在此熊熊燃起。
云南网记者 高玥 胡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