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民乐镇“秧塔村”揭牌——让地名载乡愁 让茶香飘更远
红绸轻落,新名启幕。8月15日,景谷县民乐镇大村村更名秧塔村揭牌仪式举行,镇干部职工代表、各村(社区)群众共同见证这一承载乡愁与希冀的历史时刻。当“秧塔村”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地名的更迭,更是对本土文化根脉的重拾、对乡村发展动能的重启,预示着这座孕育名茶的沃土将以崭新姿态,在乡村振兴赛道上加速奔跑。
以地名承文脉:让文化价值“续生金”
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密码,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地域的集体记忆。民乐镇此次将“大村村”更名为“秧塔村”,背后是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守护,该村下辖的秧塔村民小组,是云南八大名茶“秧塔大白茶”的发源地,依托这份流淌数百年的茶香底蕴,全镇9.34万亩茶山如绿浪般连绵起伏,2024年茶叶产值达4.05亿元,民乐人民“以茶为生、因茶致富”。更值得铭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用秧塔大白茶精制的“白龙须贡茶”曾入贡皇家,这份荣耀让“秧塔”二字早已超越地理标识,成为刻在村民血脉里的文化符号。此次更名,既是对群众“留住乡愁”呼声的暖心回应,更是以历史文化为笔,为乡村发展写下的清晰注脚。
以更名赋新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加速度”
从“大村”到“秧塔”,看似简单的称谓变化,实则是一次发展思路的重构,为乡村振兴注入多重动能。通过更名,持续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这份认同正转化为守护秧塔古茶山、传承老技艺的内生动力,让秧塔大白茶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筑牢精神根基。对乡村而言,精准的地名是最天然的“名片”。“秧塔”与大白茶的深度绑定,让产业标识更清晰——从茶叶种植、加工到茶文化体验,都能以“秧塔”为核心形成品牌合力,这不仅推动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升级,更让村里的农作物、经济林果等借力“秧塔”品牌拓宽市场,为“地名+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铺路,降低对外宣传与招商的沟通成本,强化品牌赋能助推产业升级。同时,更名过程中充分征求民意、汇聚民智,让“秧塔村”成为群众共同的价值认同,这种共识正转化为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从村容整治到产业培育,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被持续唤醒,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发展共识。
以新名启新程: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
红绸轻落未落幕,恰是秧塔村茶乡振兴的新程启航。站在历史节点上,秧塔村正以“新地名”为契机,擘画乡村振兴的清晰蓝图。在产业发展上,将持续深耕茶产业,通过改良品种、提升工艺、拓展电商渠道等方式,同步提升秧塔大白茶的品质与品牌影响力;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养殖等配套产业,构建“一主多元”的产业格局,让村民增收渠道更宽广。在文化传承上,将持续深入挖掘秧塔大白茶的历史渊源与民俗故事,继续举办秧塔大白茶开采节、策划茶文化论坛等活动,邀请老茶人传技艺、讲茶史,让“秧塔”文化从地名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生活场景,成为吸引游客、留住乡愁的核心竞争力。在乡村建设上,将以“茶乡”定位优化村庄规划,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让茶园风光与村容村貌相映成趣,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乡村。
红绸落定,新程已启。此次更名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乡村发展的新起点,往后,“秧塔”茶园里的晨雾会记下新的耕耘,茶人的故事将在“秧塔”二字里续写出更绵长的篇章,让“秧塔”之名不仅刻在牌匾上,更暖在乡愁里,亮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卢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