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通过“支部领航+党员示范+能人带动”机制,培育出晚熟芒果、鲜食玉米、高原鲟鱼等特色产业,带动数万户农户增收致富。正如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所言:“每一个党员带头人的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火炬。”
黄金寿:明年要带更多乡亲种菌子
“种玉米连肥料钱都挣不回。”2007年,太忠镇叶家坡村村民黄金寿辗转难眠,这名普通农民党员望着坡地上长势欠佳的玉米决心做出改变。通过多方考察,他率先在自家8亩坡地改种柑橘,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最初,因品种老化、缺乏技术管理困难等问题,果实质量不高、销路不畅。转机出现在2015年,黄金寿在浙江大学技术团队支持下,引进新品种,采用梯田改土、生态防虫等系列技术,使柑橘亩产和果实质量稳步提升。如今他的示范园年产量达40吨,通过“线上订单+批发零售”模式实现年收入10万元,彻底撕掉了“低产田”的标签。
“党员不能只顾自己碗里有肉,得让乡亲们锅里有饭。”黄金寿把“种苗基地”变成“田间课堂”,每年培育的优质种苗以成本价供应村民。更令人惊喜的是,黄金寿推动“庭院经济”创新模式——利用房前屋后零散土地种植柑橘,既美化环境又创造收益。目前全村60余亩坡地变身“柑橘银行”。
随着柑橘收益稳定,黄金寿再次把目光从坡地柑橘到林下菌菇,这个大胆想法源于驻村工作队引进的“林菌共生”技术。首批试种的半亩羊肚菌,实现产值9000元,而且省时省力。如今,他的“柑橘+菌菇”立体致富“双保障”已带动5户村民参与,培育出灵芝、小香蕈等特色品种。“明年要带更多乡亲种菌子。”黄金寿的誓言铿锵有力。
姜付文:将对茶的赤诚融入乡村发展
在林街乡丁帕村,有一位与茶为伴、以茶兴业的共产党员——上下岩以外大党支部书记姜付文。
他扎根深山三十载,用一片茶叶串起生态保护、产业增收与群众幸福的纽带。为提升技艺,他主动参加县级茶叶种植制作培训,将科学知识与传统经验结合,总结出“三炒三揉”“看叶脉发酵”等精准工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心得,是他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常说:“党员就要带头干出样子,让祖宗留下的茶园活起来、富起来。”
依托丁帕村古树茶“天生天养”的生态优势,姜付文以党支部为核心,牵头成立茶叶种植管理互助小组,将党员和村民组织起来,统一采摘标准、共享制茶技术,带动周边农户规范种植。他严格把控茶叶品质,从租种的古树茶园到请人采摘,始终坚持“几芽几叶”的严苛标准,让丁帕村茶叶因“清冽香郁有灵气”打响名气,客户从昆明、大理扩展到北京、广州,年产量从300公斤提升至1000公斤,茶叶真正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在姜付文看来,茶不仅是产业,更是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纽带。他发挥党支部凝聚力,以茶为媒发展乡村体验游,接待四方来客走进茶山、体验采茶、品味茶香,让城市人在无量山的晨雾、古茶树的沧桑中感受自然之美。他带领客户探访岩头山、磨刀河、无量剑湖等山水秘境,让茶事成为宣传家乡、带动文旅的新名片。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不少年轻人返乡种茶、参与文旅服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产业链上持续彰显。
在景东县,像黄金寿、姜付升这样的许许多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每一个党员都是一朵浪花,每一朵浪花都闪耀着党的光辉,在广袤的田野间,他们是躬耕陇亩的“新农人”,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在田间地头,他们是政策宣讲的“活字典”,将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在产业一线,他们是致富带头的“领头雁”,带领乡亲们蹚出共同富裕新路子,党员先锋岗的标识在每一个需要破局的关口熠熠生辉。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景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