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繁荣。近年来,共青团澜沧县委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积极联动省内外高校青年志愿者,架起校地协同的“连心桥”,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实践中绽放。
搭平台,让青春力量扎根民族沃土
校地结对建网络。共青团澜沧县委立足县域多民族共居的特点,积极对接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等高校,构建“校地共建+民族服务”实践模式,建立“高校团委+县级团委+乡镇团组织”三级联动机制,组织300余名青年志愿者深入9个乡(镇)、20余个村寨开展“三下乡”活动,形成“全域覆盖、精准对接”的服务网络。阵地赋能筑堡垒。依托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民族文化广场等,搭建“青春课堂”,累计开展民族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活动24场,覆盖各族群众1000余人次。结对帮扶促融入。探索“1名志愿者+1个民族村寨+1名本地团员”结对模式,本地团员协助志愿者学习民族语言、熟悉民俗习惯,志愿者快速融入村寨生活,成为连接城乡的“青春纽带”,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员”“践行者”。
办实事,用点滴服务筑牢团结根基
助力教育帮扶。针对山区民族儿童学业短板,志愿者踊跃参加澜沧县“情暖童心”爱心托管班,开展“一对多”课业辅导、兴趣课堂61,捐赠学习和生活用品100余套,让100余名各族孩子圆了“课外学习梦”并解决了暑期家长看管小孩难的问题。
推动技能提升。实践团队发挥所学专业知识深入拉祜族村寨开展电商直播、养牛等技能培训覆盖50余名各族群众,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守护健康防线。组织医学生志愿者为各族群众开展义诊、健康科普,走村入户为100余名“一老一小”免费体检,发放健康宣传单,用专业服务消除“看病远”的烦恼。
传文化,以多元交融激活团结活力
挖掘传承守根脉。志愿者深入社区、村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结对,建立“文化传习所”。志愿者与国家、省市县等多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专访在深度访谈中探寻文化传承的脉络。还通过实地走访澜沧县博物馆,进一步领悟澜沧县民族文化的历史底蕴。
交流展示促交融。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6场,志愿者与各族群众同跳民族舞、同唱民族歌、同画民族画,让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为边疆稳定筑牢了群众基础。
青春培育强认同。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志愿者与各族儿童结对,通过书信、研学等形式增进了解,将“团结”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通过“三下乡”实践,高校为澜沧县提供智力支持、人才储备,地方为各族青少年成长搭建实践舞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促进”的良好格局。下一步,共青团澜沧县委将持续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品牌,让更多青年力量汇入民族团结的洪流,为澜沧高质量发展凝聚最坚实的青春合力。
云南网通讯员 周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