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普洱墨江:“靶向赋能+倾情帮扶” 驻村工作队用实干为乡村注入蓬勃生机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16:11:58  来源: 云南网

  在墨江的哈尼山乡,紫谷基地里的紫色浪涛与乡村旅游的欢声笑语相映成趣,佛手香橼加工厂的机器声伴着茶农的山歌奏响增收乐章。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扎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构建起“党建引领、产业筑基、治理增效”的工作体系,全面激发驻村工作队活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靶向赋能锻造帮扶铁军

  “党群干部进后进村、政法干部进复杂村、农业干部进产业村……”墨江县创新推行的靶向选派机制,让432名驻村干部与144个贫困村需求精准匹配。

  中央党校派驻雅邑镇坝利村的第一书记王天帅正是这场精准对接的生动案例——他让最基层的党员干部享受到最优质的干部教育资源,组织村党员干部到中央党校实地培训5次、远程学习10余次,通过“三培养”模式让9名致富能手入党、10名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为村“两委”注入新鲜血液。

  普洱市统计局派驻龙坝镇竜宾村工作队员柳济琛,引入100多万元社会帮扶资金,建立“数字竜宾村”平台、“石榴籽AI智能体”,开发生态老树茶园,让哈尼山寨焕发着新生机。

  队伍的成长离不开科学培育。墨江县创新“政策明白卡+问答测试+实战演练”模式,2024年来开展各级培训30余期、“擂台比武”20余场次,实现队员培训全覆盖。县委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通过实施组织部门备案管理、乡镇日常管理、派出单位跟踪管理“三责协同”机制,2024年来开展抽查977人次,季度考评全覆盖;落实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健康体检、意外伤害保险。2024年以来,41名驻村干部职级晋升,9名第一书记和18名工作队员获市级优秀,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强基固本筑牢战斗堡垒

  雅邑镇南谷村的“村务议事清单制度”如今成了村级规范议事的范本。县人大派驻南谷村工作队将村务拆解为“议题收集—方案讨论—表决执行—复盘讨论”四步流程,2024年来规范召开村民代表会议12次,村“两委”决策正确率、执行率均达100%。

  在龙潭乡三家村,边纵司令部旧址红色资源成为鲜活教材。县委组织部派驻龙潭乡三家村工作队组织开展的观摩边纵司令部旧址、老党员讲村庄历史等沉浸式学习活动,让党性教育从“纸上”走到“心上”。

  县纪委监委派驻牛库村工作队,协助村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结合村里实际设置“政策宣讲田间课堂”“产业发展议事会”,让党员在劳作中学习政策,在议事中凝聚共识。

  同时,各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党组织实施“双雁”培养行动,回引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1107名,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55人。年内发展110名农牧渔民年轻党员,涌现出方德智、刀俊伟等一批致富带头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产业引擎激活增收密码

  联珠镇克曼村的1400余亩紫谷田,是“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的成功实践。县委办派驻克曼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里推动这一产业,通过企业兜底收购与电商销售结合,带动326户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更结合哈尼族文化开发乡村旅游,让“中国紫谷”品牌声名远播。

  孟弄乡半坡村的1600亩佛手香橼,则演绎了小特产变身大产业的跨越。普洱市生态环境局墨江分局派驻半坡村工作队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建成农产品加工厂,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而坝溜镇老朱村本地能人郑发有创办的茶叶公司,在县政务服务管理局派驻工作队扶持下升级为规上企业,通过“双绑”机制辐射全镇9个村及周边县市的茶产业发展。

  普洱供电局派驻泗南江镇干坝村工作队,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2.4万元、消费帮扶428万元,牵头成立“盛绿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农村客栈和鸡枞油、菜籽油、茶叶加工等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宜居善治绘就和美画卷

  走进通关镇清平村,“文明积分超市”里兑换的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乡村治理的新动能。县文旅局派驻清平村工作队推动的“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比,让这里成为2024年省级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村。

  市发改委派驻那哈乡那苏村工作队推行的人居环境“红黑榜+流动红旗”机制和“春雨润心”奖学教育金,为15名职高(中专)及以上学历就业学子发放奖学金29000元,实现人居环境与精神文明“双提升”。

  在法治建设方面,县法院派驻那哈乡珠街村工作队创造了94%的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30余万元的兑现金额守护着村内的和谐安宁。在各驻村工作队员的协助下,墨江县2025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1922件,培养“法律明白人”1016名,有力维护了山村和谐稳定。

  各驻村工作队以提升乡村宜居度为目标,协助村“两委”改造户厕15018户,覆盖率达85.43%,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5.44%。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38个“示范型”村庄以及172个省市县级绿美村庄,共同勾勒出墨江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从紫谷飘香的田间到机器轰鸣的车间,从红色课堂的感悟到积分超市的文明,墨江县驻村帮扶新模式,正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治理为纸,在哀牢山麓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墨组轩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