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景谷益智:辣椒红透钱袋鼓 干部领闯致富路
雨后的薄雾还未散尽,景谷县益智乡益香村186亩辣椒基地已是一片繁忙。红椒压枝,村民们的欢笑声在田间回荡。五个月前,这里还是沙坝地,如今通过“党建链”带动“产业链”,成功转型为致富“聚宝盆”,实现乡村蝶变。
“三驾马车”破难题
面对群众对土地流转结款事宜的顾虑,益香村党总支部创新推出“三驾马车”破局。“安心车”解心结:针对群众最忧心的流转费问题,村党总支部牵头建立“三日速付”机制——签约后72小时内,完成流转金支付,11.16万元流转金按时直达34户农户账户。“钱到账比闹钟还准时!”村民杨大姐的手机短信提示音成了最动听的承诺。“先锋车”作示范:党员杨德荣第一个在流转协议上按下红手印,随后主动当起了政策宣传员,4名党员带动王家寨、丫口和稳岗三个村民小组186亩土地一周内完成流转,“党员敢签,咱就敢跟。”王家寨村民的疑虑化作信任。“共赢车”辟新路:对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合作社推出保种苗质量、保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的“三保”合作模式,为村民拓宽多元增收模式。村民王俊蹲在椒垄间学习疏果技巧:“技术员地头‘把脉’,咱下锄头心里透亮。”
“三权”撬动“黄土金”
天蒙蒙亮,刘朝贵已驾着农用三轮车驶向辣椒基地。这位村民小组长率先将9.4亩土地承包权、价值1.6万元的运输车和240天劳务管理折算成股份投入合作社,这种“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创新模式,让他实现了“一地生三金”的多元收益:稳定的土地流转金、可观的务工薪金和丰厚的分红股金。
“三股拧成金扁担!”他掰着指头算起增收账:“土地年保底收入5640元,运输车折价入股享分红,劳务按技术股计酬,加上管理工资,年收入预计破4万元,抵过去三年玉米收成。”刘朝贵轻拍着满载辣椒的车厢:“这运的可是‘红票子’!”
车轮碾过泥泞小路,载着鲜椒更载着期盼,待年底分红,这位“三权股东”将用账本证明:农民变股东,黄土能生金!
椒红三重唱同奔致富路
65岁的李老倌得闲就到基地“上班”,半年时间通过育苗、疏果、摘椒挣了4200元。这位“老倌上班族”拍着衣兜笑呵呵介绍道:“基地安排的活计我一老头也能干下来,这日子过得比辣椒还红火!”
只有半劳动力的方家夫妇化身“黄金组合”,妻子负责采摘,丈夫专门装袋搬运,两人每日能挣260元,方大嫂擦了擦汗望向300米外的院落:“家门口就能挣钱,今年能存下不少积蓄,这日子轻快有奔头了!”
“突突突”的摩托引擎声打破宁静,熊老三载满辣椒驶向收购点。“过去种玉米每亩挣400多元磨破了肩,现在5亩土地的流转金加务工能月入4000余元,越干越有劲了。”
红椒掩映间,银发族焕发新生,半劳力家庭绽放笑容,老农人成功转型——这条“离土不离乡”的共富路,正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小椒酿出金钥匙
夕阳为辣椒基地镀上金边,满载的货车驶出村子。合作社负责人老段抓起新摘的线椒,“首茬虽正值雨季,日采量仍超5吨,二茬将拓垄宽,深挖排水沟防涝,降低烂椒率。”远处椒垄里村民正在清理采摘结束的辣椒树,为第二茬种植作准备。老段表示,预计年底会有更好收成,计划建设烘干房,延伸产业链,让村民获得更稳定的收入。
电子秤“嘀”声响起,126公斤辣椒过秤,村民手机随即弹出收入到账信息。益香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明军站在田埂上,看着劳作的村民笑道:“34户乡亲户均增收超万元,如果烘干厂建成,还能新增10多个岗位,这就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晚风裹着椒香,轻抚过村民的笑脸。益香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李加旺弯腰拾起落地的辣椒:“党组织就是群众主心骨,要让益香辣椒香飘四方,闯出更大市场。”(胡雪梅 李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