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景谷:这个节日能“跳”过?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17:13:44  来源: 云南网

  彝族人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一个“跳”字,这源于彝族儿女血脉中的炽热情感,唯有用全身心的“跳动”,方能将生命的喜怒哀乐尽情释放。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彝家火把节临近,除了撒火把外,跟着彝家小伙姑娘们“跳”起三跺脚,才算是不虚此行。

  “跳”得有仪式感。“跳”的背后蕴藏着信仰的玄机。每年火把节,彝族村寨通过占卜、祭祀、抹黑脸等仪式,选定跳笙人家,象征神谕所归,获得神明护佑。跳笙时,供奉米酒等祭品的桌子必居场心。众人手拉手环聚成圆,围绕这神圣的“中心”旋转跳动,让三跺脚成为贯通人神的庄严礼仪。

  “跳”得有律动感。“跳”的灵魂在于乐声。激越的三弦、浑厚的芦笙、清越的竹笛,在悠扬旋律的带动下,舞步被赋予了“生命力”。三弦脆响,舞步轻快跃动;芦笙低吟,舞步深沉绵长。舞姿随乐声流转,时而铿锵有力,时而低回婉转,将彝族儿女淳朴而坚韧的品性,尽数凝聚于脚下。

  “跳”得有音律感。“跳”的羽翼是唱曲。一段旋律结束,必伴有优美深情的曲调,再和上一句“阿苏在呢呦喂,西苏在呢么呦喂”,整段舞曲方显完美。唱曲或为独唱,或为对唱。曲词承载着唱曲者的智慧与情谊,传递着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与问候。唱曲更是衡量“懂行”的标尺,曲调失准或词不达意,便会使整段舞曲黯然失色。

  三跺脚,不仅是彝族古老的风俗,更是彝族儿女的生命史诗。他们以“跳”释放热情,借“跳”广结朋友,因“跳”维系情感。在手心相牵的瞬间,不同民族的心便紧紧相连;在放声对唱的那一刻,各民族的情感在歌声中交融共鸣。

  云南网通讯员 李冬梅 记者 沈浩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