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共青团西盟县委以边疆大地作为生动课堂,携手省内各高校,积极创新打造“红色文化+民族团结”研学品牌。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人文底蕴,精心规划了三条特色鲜明的研学专线,带领师生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青春淬炼之旅。
三条研学专线宛如三条绚丽的丝带,巧妙地串联起西盟大地的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以勐卡镇民族团结盟誓塔为核心,将西盟革命烈士陵园、《阿佤人民唱新歌》纪念馆、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大黑山通道等重要节点紧密相连;同时将勐梭镇里砍村、力所乡王雅村、佤山天池、勐梭龙潭景区以及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盟誓塔精神、边疆振兴实践、自然人文对话三条特色研学路线。
深入了解西盟、增进民族情感、深化使命信念。在西盟烈士陵园和民族团结盟誓塔,通过现场教学,师生们详细了解中国共产党西盟革命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文化;在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采茶、射弩打靶、民族歌舞展演等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师生们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踏上巡边之路,青年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境线,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力所乡王雅村,学生们实地参观澳洲坚果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和蛋鸡养殖基地,了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技术,见证技术帮扶成果。研学过程中,同学们收获满满,感悟深刻。
“在民族团结盟誓塔前,我们触摸历史的印记,聆听‘会盟立誓、永不背叛’的誓言回响,深刻理解了民族团结之于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的重要性;阿佤人民唱新歌纪念馆里,那熟悉的旋律被赋予了厚重的历史内涵,讲述着在党的光辉照耀下,阿佤人民‘一步跨千年’的伟大飞跃,一次次直抵心灵的深刻洗礼让我深受触动。这次研学,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堂行走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大思政课’,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传承者和践行者的信念。”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玉应南说。
“在大黑山通道参与活动时,巡边路上的艰苦环境令我动容——泥泞山路、边防战士与各民族同胞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心里。站在界碑前眺望前方,更加觉得祖国山河如此珍贵。这也让我发自内心地感慨:身为中国人,何其幸运!”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学生王涵说。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年一代的智慧是边疆发展的宝贵财富。为充分激活青春动能,研学活动聚焦民族团结、县域经济、文旅融合三大关键领域,通过“主题研讨+创意擂台”研学座谈,激发青年学子面对实际问题的破题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为边疆发展出谋划策。
在座谈会上,师生们围绕西盟文旅发展、研学优化、特色产业升级等议题积极交流,纷纷建言献策。学生代表带来的“我为西盟代言”短视频创作展示,以生动的镜头语言,全方位展现了西盟的自然风光之美、民族文化之美和民族团结之美。短视频在各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信息浏览量突破30万次,极大提升了西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研学活动还重点推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农文旅深度融合项目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盟实践,这些推介内容为校地人才共育、产业协作搭建了坚实桥梁,有效促进了校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截至目前,西盟县已与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普洱学院、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党政主导+团委牵头+部门联动”的高效推进机制。累计吸引6批次、260余名高校师生赴西盟开展研学实践,直接带动消费10万余元。同时,还收集涉及西盟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农特产品品牌升级、研学环节优化、深化校地协同等领域的“金点子”100余条。大学生青年的智慧正逐步转化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剂”,为西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
“我和同学们一起重温西盟那段红色的烽火岁月,感悟红色精神。从拉勐、李保、岩火龙等英雄事迹中,同学们深受启发。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鞠躬尽瘁。这些精神成为同学们人生中的灯塔,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团委书记徐玮晨说。
云南网通讯员 魏妮楠 记者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