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围绕基层治理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通过“讲清法律政策、讲清调解措施、讲清矛盾后果”的“三讲清”工作法,全面落实“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的“三早”要求,积极探索打造“我村我治理”党建品牌,创新构建“哨箭桥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威远镇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前哨作用,整合网格员、党员中心户、信息员等力量,通过日常走访、定点排查、信息直报等方式,紧盯邻里、土地、家庭、债务等纠纷易发领域,确保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吹哨”预警,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早发现”。暖里村网格员刘显然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两户村民因放牧问题发生争执,立即将问题上报,镇综治中心及时响应,立马调查核实并进行上门调解。同时,建立事后风险隐患动态台账,为精准研判、快速响应奠定坚实基础。
威远镇各村(社区)党组织发挥“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得罪人”精神,充分激活乡贤、“五老”、法律明白人等本土资源力量化身“利箭”,直插冲突一线,用“乡音”传法理,以“乡情”化心结,直面矛盾核心,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早介入”。芒冒村两家族因丧葬问题,引发矛盾纠纷,威远镇平安法治办特请来75岁的乡贤陶大爷用傣语讲清《丧葬管理条例》,在介入关键期,通过讲清法律政策,明晰权利义务边界;讲清调解措施,明确解决路径选项;讲清后果,引导当事人理性权衡的“三讲清”举措,切实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威远镇整合司法所、派出所、综治中心及行业部门力量,搭建“一站式”联合调解平台,构建多元共治“连心桥”,推动矛盾纠纷“早化解”。在处理用工矛盾纠纷时,威远镇党群服务中心采取“即时接纷+调查核实+行业部门解纷”的讨薪举措,帮助暑假工赵同学追回1441元工资。同时,威远镇同步创新“掌上调解”模式,运用互联网平台突破时空限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威远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的“牵线搭桥”下,在外省务工的香盐村王大哥通过视频连线,与邻居在线确认承包地界限。调解员化身“桥墩”“听民意、讲公正、解诉求”,力促矛盾纠纷当场调解、就地化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提升调解员队伍专业素养和群众工作能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常态化、机制化,威远镇做实“掘井”深研矛盾纠纷产生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健全领导包案攻坚机制、完善追踪回访机制、强化分析研判机制,通过对复杂疑难矛盾上墙督办,从个案中梳理共性问题,堵塞漏洞,持续巩固化解成果,实现“化解一件、治理一片”。
通过“我村我治理”党建品牌作用发挥,“哨箭桥井”四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三讲清”明法理、稳预期,“三早”要求落地见效。下一步,威远镇将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织密和谐稳定网,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陶欣惠 佘芊颖 淡晓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