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要闻 >> 正文
孟连芒信镇:法治金线串紧“石榴籽” 携手共育“团结花”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08:28:15  来源: 孟连发布

  原标题:民族团结丨芒信镇:法治金线串紧“石榴籽” 携手共育“团结花”

  在孟连县芒信镇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支由各族群众组成的专职联防队伍。他们既是守护边疆安全的“巡逻兵”,更是播撒法治种子的“宣传员”,他们用法律的“金线”将各族群众紧紧串联,在法治沃土上绽放出民族团结之花。

图片

  双语普法润边疆

  “用民族语言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像听老人讲话一样亲切!”这是芒信镇群众对联防员普法工作的直观感受。依托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优势,联防员们化身“双语普法员”,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等法条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家常话”,让法律知识从“纸上”走到“心上”。

  在傣族泼水节的欢歌中,穿插“文明过节、依法维权”的提醒;在拉祜族芦笙舞的旋律里,融入“禁赌反诈、守护家园”的宣讲;在哈尼族展楼的聚会中,解读邻里相处的法律边界。“普法+民族文化”的模式让法治的种子在边疆生根发芽,法治观念浸润到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

  双轨调解护团结

  “既要守得住法律底线,也要留得住民族温情。”这是联防员化解矛盾的准则。面对邻里摩擦、土地争议等常见纠纷,他们创新“法律+民族习惯”双轨调解法,对轻微摩擦,用“各让一步”的民族传统化解;对复杂争议,则以法律为标尺,结合移风易俗后的习俗规范,引导群众依法维权。

  曾有两户佤族村民因林地边界起争执,老辈人坚持“按古规赔偿一头牛”,联防员却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上门,先讲“地界不清找政府确权”的法律规定,再提议“按古规象征性补偿、以法律文书明确边界”。最终,双方握手言和,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保留了民族情谊。如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常态,联防所年均化解纠纷百余起,调成率达90%以上。

  法治纽带聚人心

  “在法律面前,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句常挂在联防员嘴边的话,道出了普法的深层意义。他们不仅传播法律知识,更借普法搭建民族团结的桥梁,组建“民族团结法律宣传队”,由各族联防员轮流带队,用多民族语言宣讲“平等、团结、互助”的法治精神;开展“村组双语法治擂台赛”,让傣族、拉祜族、佤族群众同台比拼法律知识,在欢笑中增进了解。

  更暖心的是,联防所成了“各族群众议事厅”,哈尼族群众帮拉祜族村民解读务工合同,佤族联防员为傣族商户讲解反诈知识,不同民族的手在讨论法律问题时紧紧握在一起。这种“共学法律、共解难题”的氛围,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了新风尚,更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从口号变成日常。

  法治实践结硕果

  为让普法宣传持续见效,联防员们建立起常态化机制,定期回访群众,精准掌握法律需求变化;与司法所、边境派出所联动,形成普法合力;利用微信群、短视频等新媒体,让法治声音传到每个角落。如今的芒信镇,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在联防员带领下辖区小组各族群众自发组建的“普法队”已有10余支,群众主动咨询法律的次数持续增长。更珍贵的是,法治意识的提升催生了民族团结的内生动力。傣族村民帮佤族同胞申请低保,拉祜族青年主动参与跨境反诈宣传,不同民族的孩子在“法治小课堂”里手拉手学习……

  正如群众所说:“联防员带来的不只是法律,更是把我们各族心拴在一起的绳”。这支队伍用坚守证明:法治既是固边稳疆的“铜墙铁壁”,更是滋润民族团结的“源头活水”。在这里,法律条文转化为情感纽带,法治实践升华为文化认同,各族群众共同描绘出一幅法治护航、团结奋进的边疆壮美画卷。(罗崇胜)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