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傍晚,在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民江村村民活动室里,社区民警、镇平安法治办工作人员、村组领导及村民代表正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讨论着寨子里邻里、婚恋纠纷风险隐患,这是恩乐镇常出现的场景,也是恩乐派出所主动靠近、贴近、亲近群众的生动缩影。
2025年以来,恩乐派出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延伸警务触角,以加强基层主防警务为目标,创新推出“小板凳”工作法,构建“恳谈—服务—普法”“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收获来自群众的大量支持和点赞。
搭平台 群众事群众议
“不论是寨子里还是社区居民,家家户户都有小板凳,民警坐上小板凳,俯下身子,和群众像家人一样交心,彼此之间距离就拉近了,感情也就亲了。”恩乐镇副镇长、恩乐派出所所长熊志华说。在认识到“板凳”勤务在群众工作中重要作用后,恩乐镇党委政府形成“党委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社会和群众联动”模式,搭建流动“小板凳”恳谈平台,坚持“群众事群众议”。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在辖区3个社区的182个微网格中设立60个“小板凳”议事调解点,以“拉家常”的方式收集民意、排查矛盾,把议事会开到群众家门口。此外,“小板凳”警务还建立了“群众点单—公安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变“群众找上门”为“服务送上门”。今年以来,共召开“小板凳”议事座谈会60场、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43件、调处矛盾纠纷57起,开展上门办证、上门培训等各类服务活动32场次,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
开课堂 普法宣传接地气
“对不熟悉或难以辨别的野生菌不要随意采摘、食用,如食用野生菌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幻视幻听等情况,立即就医……”在“板凳课堂”上,民警正用方言结合身边事例,对群众开展防范野生菌中毒科普宣传。这种从群众身边事切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宣传是恩乐派出所开展“板凳课堂”的常用方法。恩乐派出所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宣传作用,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通过小板凳普法模式,实现“解决问题”与“思想引领”双提升。同时,结合群众期盼和实际,街头大喇叭、防范短视频、重点节点和节庆活动短信提醒、山歌普法、双语普法、工作中普法、点对点答疑解惑等接地气、多元化普法形式不断创新推广,深受群众喜爱。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板凳课堂”94场次,覆盖居民2600余人次,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矛盾靠法的法治素养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小板凳警务工作法实现了四个转变——从办公室到家门口、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从普法宣传到情感共鸣、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将作为恩乐派出所党支部特色项目持续深化推广。”镇沅县公安局分管治安彭超副局长表示,这种转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25年1月至6月,恩乐派出所有效警情同比下降46.12%,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8.76%,治安警情同比下降54.87%,矛盾纠纷化解率不断提升,成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可复制可借鉴的“镇沅实践”。
云南网记者 高玥 胡梅君 通讯员 常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