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洱:以工代赈,“赈”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一条坑洼土路曾是德化镇顺安村村民心中的痛,“雨季泥泞难行,旱季尘土飞扬”,这条路困住了1343位村民的增收梦。如今,一场“以工代赈”的惠民实践让这里发生巨变,这条“赈”出的“致富路”,正在以看得见的速度改写乡村振兴。
2024年以工代赈开工仪式现场(资料图) 德化镇供图
不同于传统项目“层层报批、周期漫长”的桎梏,德化镇顺安村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从启动就按下“快进键”。2023年9月,宁洱县发展改革局(以下简称县发改局)收到德化镇报送的《宁洱县德化镇顺安村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当即开通“绿色通道”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用地等材料开展“全要素同步审核”。
跳出“材料层层流转、会审反复拉锯”的繁琐,项目始终锚定“民生优先、质量为本”的原则,逐字逐句抠细节,既确保贴合顺安村“修路增收”的实际需求,又严守政策红线;同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直联乡镇,全程“无缝对接”指导优化。从材料收悉到完成批复,仅用1周便高效办结,大幅压缩项目审批周期,让民生工程提前迈入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前的路况(资料图)德化镇供图
投资计划下达“零延迟”。2023年12月1日收到市级投资计划后,县发改局打破部门壁垒、简化流转环节,3个工作日内完成全部手续,12月5日便将400万元投资计划精准下达至德化镇。从政策文件到真金白银,没有“公文旅行”的拖沓,不见冗余环节的梗阻,资金以最快速度奔涌建设一线,为项目开工注入“强心剂”。
项目落地阶段,以工代赈的“协同效应”愈发凸显。告别传统项目“各管一段、衔接梗阻”的困局,顺安村以工代赈项目由县发改局牵头,联合县财政局、农科局、交通运输局组建联合验收组,从施工监管到资金拨付,从劳务报酬核查到技术指导,全程“一站式”联动服务。
村民正在修路(资料图)德化镇供图
2024年3月项目正式开工,9月顺利完工。从场地清理到4.2公里道路及桥涵排水工程竣工,仅用不到6个月,较同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缩短近三分之一,让建设进度跑出了“加速度”。
以工代赈最动人的价值,在于既“建工程”更“富百姓”。项目严格遵循“能人工则不机械、能当地则不外援”的原则,开工前,项目理事会通过动员大会、微信推送等方式,重点动员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群众及弱劳力、半劳力参与务工,剩余岗位再面向其他村民开放,让机会精准惠及最需要的人。
村民正在修路(资料图)德化镇供图
技能培训跟着工程“量身定制”。德化镇推行“培训+实训+上岗”模式,围绕项目需求开展混凝土工、农村公路设施维护等实用技术培训,115名村民参训后全部实现“结业即上岗”,既会干活又懂技术。
据统计,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22.26万元,占总投资的30.56%,115名务工村民人均增收1.06万元。“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修路,就能攒下孩子学费和新农机钱。”顺安村监测户白廷科算着增收账,笑意里满是踏实。
项目还同步设置1个公益性岗位负责道路养护,实现“建设+管护”全链条增收,让“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综合赈济模式落地生根。
技能培训(资料图)德化镇供图
“修路时不少村民务工,既学了技术又挣了钱。现在出行方便了,运输产品成本降了,这条路真是‘致富路’。”顺安村党总支书记张亚雨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项目建成后,不仅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加速补齐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短板,更拓宽了顺安村咖啡销售渠道、缩短了流通周期、降低了物流成本,让“从枝头到市场”的产业链条更顺畅,为群众稳定增收添了底气。
道路对比图(资料图) 德化镇供图
当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增收同频共振,“让群众用双手建家园、用劳动创幸福”便从口号化作民生温度。以工代赈凭借“审批简、落地快、收益实”的优势,打破“重建设、轻民生”的惯性,让基础设施成为“造血式”增收的载体。从顺安村出发,以工代赈正用“干活有收入,建设有奔头”的朴素逻辑,续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